飑线

✍ dations ◷ 2025-01-23 07:24:53 #飑线
准线形对流系统(英语:quasi-linear convective system),也称.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ettings:"ruby"1;padding:0 0.1em;user-select:none} 飑(biāo)线(英语:Squall line),有时亦称线飑,是指带状的雷暴群所构成的风向、风速突变的一种中至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通常伴随或先于冷锋出现。其破坏性很强大。飑线的产生多是由于冷空气行进至暖湿地区时造成了上冷下暖的格局,使对流层上下热力结构不同,产生高强度的强对流天气。飑线上的雷暴通常是由若干个雷暴单体组成的,因此可以产生剧烈的天气变化。在20世纪早期,飑线通常被用作冷锋的代名词。飑线过境时的典型现象为风向突变、风速快速增加、气压骤然上升以及气温急剧变化,全盛阶段平均风力在10级以上,阵风超过12级。同时也可能伴有雷暴、暴雨、冰雹、强力的直线风、龙卷风和海龙卷风。飑线通常具有典型的弓状特征,并伴随强力的直线风。龙卷风则可能在中尺度低压区存在时沿着波形线状回波存在。在夏季时弓形回波可能会发展为超强对流风暴,并以极高的速度通过大范围区域。雨盾状遮蔽部的后方边缘通常伴随着发展成熟的飑线,并存在尾流低压,有时甚至伴随热暴流。飑线的水平范围很小,长度通常只有150~300公里,宽度仅半公里到几十公里,高度约10公里左右。其维持时间一般为4~10个小时。极锋理论是由挪威气象学家雅各布·比耶克尼斯使用斯堪的纳维亚区域绵密的气象站网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观测资料发展而成。在理论中提出流入气旋的主要气流是沿着两条辐合线集中,其中一条在低气压前方,另一条在低气压后方。在低气压后方拖曳的辐合线被称为飑线或冷锋。而云和降水区似乎沿着辐合带集中。锋区的概念导致了气团概念的产生。20世纪40年代因为高空气象观测网络的发展,气旋的三维结构概念被建立。雷暴活动的规律区域会使已存在的锋区更加强化,并且会从冷锋脱离。这个脱离模式会发生在西风带内高空气流分裂成两部分的区域。脱离后产生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于低气压气流进入状态下的高层气流分裂区域。对流带接着向东移动,并且会向赤道方向移往温暖区域,和低气压的厚度线平行。当中尺度对流系统是明显的直线或曲线形时,并且在前方边缘有明显的风向转变和气压上升时,称为飑线。这个气象现象经常可以在温暖季节的美国天气图上看到,并且是位于明显的低压槽上。如果飑线在干燥区域上空形成,高速上升风会将尘埃从沙漠表面带往空中,形成哈布沙暴。美国国家气象局的天气图中,飑线的图示是两个红点和一条短直线,说明文字是“SQLN”或“SQUALL LINE”,后面跟随着中尺度高压系统。在发展成熟的飑线后方远处可能会有尾流低压在雨盾状遮蔽部的后方边缘形成,这可能会因为气团下降产生温度上升,而非降雨冷却的情形导致热暴流发生。在飑线前方可找到小规模的积云或层积云伴随卷云,有时还会伴随高积云或卷积云。这些云的形成是因为积雨云的解体或飑线主要部分前方的轻微不稳定区域。飑线为弓状的原因一般是因为伴随初始飑线位置后方层云降水区的中尺度高压系统的形成。这个高压区的形成是因为在飑线后方的强大下降风,并可能成为下击暴流。沿着飑线的中尺度系统高压和低压区之间的气压差会产生高速风,而风速最高时飑线会是弓状的。另一个沿着飑线的剧烈天气指标则是波形线状回波(Line echo wave pattern,LEWP)的形成。这种回波是线形的特殊结构对流风暴,代表低压区的存在,并可能存在破坏性强风、大量冰雹和龙卷风。沿着波形线状回波的每一个纽结状结构代表一个中尺度低压区,并可能有龙卷风存在。对应于中尺度低压区西南向的极强向外气流,有一段飑线会弯区形成弓状回波。在弓状线后方是中尺度的高气压区。超强对流风暴(德雷丘,西班牙语:derecho,直的)是一种大范围,长时间的剧烈对流,诱发性的伴随快速移动带状强雷暴的直线风暴,并且经常是弓状回波。超强对流风暴的移动方向和其相关的风暴相同,与阵风峰类似,但风是持续发生的,并且整体上在峰面后的风力是增加的。这种温暖气候现象最常在发生每年5到8月北半球的夏季,不过在一年中任何时候都可以发生,并且不分日夜。区分超强对流风暴和强雷暴的传统方式为前者在风暴期间会持续发生风速不低于93km/h的强风,而非阵风,并且范围相当大(可长达460公里)。此外,前者在雷达探测影像中会有相当特殊的特征(弓状回波);其他特殊现象还有后方入流凹区和书夹涡旋,以及经常出现两个或更多下击暴流。虽然这些风暴最常出现于北美洲,在世界其他区域也有观测纪录,不过在北美洲以外区域可能有不同名称。例如在孟加拉和与孟加拉交界的印度边界一带,发展中的超强对流风暴可能被称为“Nor'wester”。

相关

  • 电解质电解质(英语:electrolyte)是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可以产生自由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通常指在溶液中导电的物质,而固态可导电的物质不算电解质。这包括大多数可溶性盐、酸和碱。
  • 枞阳县.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ettings:
  • 核酸内切酶核酸内切酶(英语:endonuclease)在核酸水解酶中,为可水解分子链内部磷酸二酯键生成寡核苷酸的酶,与核酸外切酶相对应。从对底物的特异性来看,可分为DNaseⅠ、DNaseⅡ等分解DNA的酶;R
  • 语言的起源语言的起源是一个有高度争议性的话题,由于可得到的实证证据的欠缺,许多人认为严肃的学者不应涉足于此问题。1866年,巴黎语言学会(法语:Société de linguistique de Paris)甚至明
  • 乔瓦尼·法尔科内乔瓦尼·法尔科内(意大利语:Giovanni Falcone,1939年5月18日-1992年5月23日),出生于巴勒莫,意大利法官,前司法部刑法司长。1964年成为一名法官。法尔科内大部分职业生涯都放在了反西
  • 历史学家历史学家也称历史家、史学家、史家,指以撰写历史著作为职业或对历史学的创立、发展与应用付出努力的知识分子。历史学家包括历史记录的编撰者和史料的研究者。人们研究历史必
  • CSFCSF是一个三字母缩写词,可以指:
  • 荷尔荷尔(英语:Hor),埃及第十三王朝国王。他命令修缮位于达舒尔的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金字塔。其墓位于阿蒙涅姆赫特三世金字塔附近,保存完好。其木乃伊也已被发现,现藏开罗博物馆。
  • 分组交换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中,分组交换(英语:Packet switching)是一种相对于电路交换的通信范例,分组(又称消息、或消息碎片)在节点间单独路由,不需要在传输前先建立通信路径。分组交换是数
  • 分子人类学分子人类学(英语:Molecular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分支,是在人类基因组等研究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利用分子水平的遗传信息来分析人类起源、当代和古代人类群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