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社是台湾日治时期三大诗社之一,在三大诗社中最具批判性格与抗议精神,由台湾中部的古典诗人所组成,并与台湾文化协会皆以雾峰林家做为活动中心。栎社的集会所“瑾园”建筑尚伫立在台中市东区的大智路与忠孝路口附近。
日本政府在镇抚武装抗日运动的同时,对于具有汉民族意识的读书人,台湾总督府举行扬文会、飨老典等活动,假藉尊重汉文化手段,笼络台人士绅,又允许成立诗社,成为诗人寄托心曲的场所,而栎社则是其中最著名者。
1902年林朝崧(林痴仙)、赖绍尧等人成立栎社,社名取意:“学非世用,是为弃材;心若死灰,是为朽木 今夫栎,不材之木也,吾以为帜焉。”1910年梁启超来台,期许台湾文人当积极关怀台湾的未来,对栎社社员影响颇深。1943年该社所编文集遭当局以“内容多与现下非常时局不合”而禁止发行。该社由林朝崧创社,傅锡祺拓展规模,林献堂对聚结文友贡献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