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战

✍ dations ◷ 2025-11-11 00:28:22 #澎湖海战
澎湖海战,又称施琅攻台,清朝消灭郑氏王朝之战争,澎湖四大战役之一。1683年(康熙22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澎湖海域与东宁水军对战,清军先败而后胜,东宁统帅刘国轩集溃勇从澎湖吼门水道逃窜。刘国轩战败消息一出,郑氏王朝内部无心抵抗清军,未久延平郡王郑克塽率众薙发降清,南明东宁王国自此覆亡,结束在台湾22年统治。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朝恢复福建水师体制。康熙十八年(1679年),任命湖南岳州水师总兵官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提督。至是年年底,福建水师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 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经和清朝战争失利,放弃厦门、金门,退往台湾。 福建总督姚启圣打算趁势进攻台湾,但遭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加上一些大臣支持万正色,康熙帝也顾虑未解决西南吴世璠,决定暂缓进攻。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中风而死。郑氏王朝政变,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冯锡范、刘国轩掌握实权,郑氏官员向心力开始动摇,傅为霖负责与清朝谈和,甚至愿当内应。姚启圣认为是时候进攻台湾,但万正色反对出兵。姚启圣知道施琅仇视郑氏王朝,必能帮助他击败郑军,便向康熙帝推荐施琅。康熙帝不满万正色反战,便同意施琅担任水师提督,万正色调任陆师提督。按照康熙帝规划,应由姚启圣、万正色、巡抚吴兴祚一起商讨作战,施琅却打算排除姚启圣等人的节制,以便能全权进攻台湾,不过康熙帝只同意吴兴祚负责后勤,仍然命令姚启圣和施琅共同出兵。康熙二十一年五月初五(1682年6月10日),清军抵达铜山岛,姚启圣和施琅却在争执出兵时机,姚启圣主张利用冬天的北风,施琅主张利用夏天的南风,导致清军无法顺利出兵。 最后康熙帝于十月初六(11月15日)裁定施琅负责前线作战,姚启圣改任后勤作业,才让施琅如愿取得统帅权。 十一月初三(12月1日)施琅率领约21000人,军舰238艘前往兴化平海卫训练军队。姚启圣军权旁落后,为避免施琅独得战功,转而和郑氏王朝谈判。但是施琅主战意志坚决,且负责谈判的刘国轩不接受剃发易服,谈判因此破裂。 康熙二十二年五月廿三日(1683年6月17日)康熙帝下令施琅尽速进攻,因此爆发六月(阳历7月)的澎湖海战。永历三十三年(1679年)起,清朝实施迁界令,严重打击郑氏王朝的贸易,粮食补给也出现问题,郑经下令每户人家每个月必须多缴一斗米,将领也必须用自己的俸禄充军,仍没办法解除危机。当时英国商馆就如此看待郑氏王朝: “台湾王之境况甚不安定,不易抵抗满清人,满清人常施恫赫,国王因其财富被消耗,故每日向人民横征暴敛,亦不能使军队满意。是以我国不惟受敌人(清军)之威胁,亦恐军队(郑军)因缺饷而叛变。”永历三十四年(1680年)郑经退守台湾后,澎湖成为前线要地,防守却很薄弱。直到十月,施琅抵达厦门以及傅为霖为清军内应事情爆发,刘国轩才前往澎湖强化守备。刘国轩抵达澎湖后,在娘妈宫、风柜尾、四角屿、鸡笼屿筑城;东莳、西莳、内堑、外堑、西屿头、牛心山设置炮台。同时在海边建造矮墙并配置火铳,阻止清军登陆。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刘国轩得知施琅准备进攻,便从台湾本岛调度乡兵到澎湖,并将商船以及私人用船都改为军舰,准备决战。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从铜山岛出发,姚启圣也拨3000人同施琅出征。十五日(9日)郑军哨船发现清军已到花屿、猫屿一带,赶紧回报刘国轩,当晚清军在八罩岛过夜。十六日(10日)施琅进攻娘妈宫,以速度快的鸟船当作先锋。刘国轩让林陞、江胜指挥水军;邱辉为先锋,自己在娘妈宫港口督战。当时受风势阻扰,清军不敢前进,只有以蓝理为首的7只舰队突入郑军。施琅再派出第二波鸟船部队,交战不久后开始涨潮,一些清军船只被海水冲向岸边,郑军趁势将舰队分成两翼包围清军。 施琅见状赶紧突入郑军,想解救被围困的船只,却被林陞率军包围。施琅在交战中被火铳射伤右眼,不过没有失明; 林陞也被大炮打断左腿。林陞负伤让郑军失去指挥,施琅借机撤离战场,到西屿附近的海上休息。施琅于十七日(11日)返回八罩岛,八罩岛地形险恶,船只遇暴风很容易撞上岛边的暗礁,农历六月又是容易发生台风的时节,施琅却很幸运没碰到台风。刘国轩得知清军在八罩岛休息,亲自进攻却被施琅击退。 施琅趁势于十八日(12日)先派战船攻取澎湖港外虎井屿、桶盘屿。二十二日(16日)早七时,施琅决定发动总攻击,将舰队分成三路进攻,剩下约80艘当后援部队,搭配采用以众击寡的“五点梅花阵”,即是五舰结为一队攻东宁的一舰:天亮前,开始刮起台风。辰时(7时—9时)受台风影响,海上吹起西北风,郑军顺着风势进攻,一时处于优势,清将朱天贵被炮击而死。到了中午,台风受到赤道锋面带的影响,海上开始吹南风,风向转变成对清军有利。施琅命令全军反攻,顺着风势发射各种火器,并且以数船围攻郑军一船,郑军全面崩溃,江胜战死、邱辉自焚。共毙伤郑军1,2000人,俘5,000余人。击毁、缴获战船190余艘。刘国轩眼见大势已去,率领残余部队从北面吼门退往台湾,澎湖各岛郑军都向施琅投降。清军阵亡329人,伤1,800余人。施琅战胜后,考虑台湾水道险恶,进军困难。施琅决定暂缓进攻,采取攻心战术,让东宁王国从内部崩溃。施琅在澎湖禁止杀戮,张榜安民;发布《安抚输诚示》。派原刘国轩副将曾蜚赴台。派人医治受伤战俘,并配给他们衣服、粮食,再将士兵送回台湾。还拉拢郑军将领为内应,防守淡水的何佑首先私通施琅,其他将领也跟进。郑军战败消息传到台湾,人心开始不安。为了延续政权的生存,有将领提出进攻菲律宾,得到冯锡范同意。却传出远征军只想抢劫,还打算逃往海外,因此刘国轩阻止此计划。七月十三日(9月3日),施琅率军在台湾登陆。 后来在刘国轩大力主张下,郑克塽于七月十五日(9月5日)向施琅投降,并于八月十八日(10月8日)剃发易服,东宁王国正式灭亡。郑克塽投降后,清廷为了是否把台湾并入版图产生争论,不少大臣认为台湾孤悬海上,治理以及防守花费不小,主张弃守。最后施琅上奏〈恭陈台湾弃留疏〉以台湾战略地位重要,说服清廷将台湾并入版图。依据《天妃显圣录》记载:施琅进攻澎湖时,抵达八罩岛,岛上缺乏淡水。清军挖开退潮后的沙地,发现有淡水可供饮用。妈祖还告诉清军“二十一日必得澎湖,七月可得台湾。”和郑军决战的日期,清军将士还看到妈祖现身。施琅认为是妈祖庇佑清军战胜,因此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朱术桂 · 朱弘桓 · 朱怡镐 · 鲁王公主杨英 · 郑斌 · 蔡政 · 柯平 · 叶亨 · 郑得潇 · 何斌 · 杨朝栋 · 杨彦迪 · 翁天祐 · 顾礽 · 杨贤洪旭 · 刘国轩 · 马信 · 周全斌 · 萧拱宸 · 黄昭 · 蒋毅庵 · 林凤 · 谢永常 · 毛兴 · 蔡添沈光文 · 李茂春 · 王忠孝 · 徐孚远 · 蔡云 · 李科罗延平王 · 监国 · 世子王太妃 · 王妃 · 夫人 · 世子妃东宁总制 · 咨议参军 · 六官 · 协理六官 · 六官都事承天府府尹 · 州知事(县知事) · 安抚使 · 签首 · 总理太学 · 院试 · 府试 · 州试 · 社学察言司 · 承宣司 · 审理司 · 赏勋司 · 中书科 · 储贤馆 · 育胄馆承天府 · 天兴州 · 万年州 · 安抚司山海五商 · 郑英通商条约 · 西班牙银圆 · 永历通宝 · 宽永通宝明郑军事 · 丁未漂人事件 · 日本乞师 · 郑日通商 · 郑英通商 · 乌鬼亲卫镇安平王城 · 北园别馆 · 宁靖王府邸 · 承天府府署大王庙 · 二王庙 · 先师圣庙 · 大上帝庙梦蝶园 · 红毛城 · 宁靖王从死五妃墓 · 藩府二郑公子墓 · 藩府曾蔡二姬墓

相关

  • 大麦大麦(学名:Hordeum vulgare),是一种禾本科植物,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也可以作为啤酒或某些蒸馏酒的发酵原料。汉语俗称三月黄。 大麦是世界上第四大耕作谷物,仅次于玉米、稻和小麦
  • 浙菜浙菜起源于浙江省,是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由杭帮菜、宁波菜、绍兴菜、瓯菜(即温州菜)组成,也有人认为,苏南菜也是浙菜的组成部分之一。菜式小巧精致,菜品鲜美、脆软清爽。浙江盛
  • 胞桥小体桥粒(英语:desmosome,亦称为胞桥小体、细胞膜吸著部或桥体)是一种相邻细胞之间连接的结构。根据桥粒连接形态,可分为点状桥粒、带状桥粒和半桥粒。桥粒是细胞连接的一种。桥粒有
  • Bsub2/subO一氧化二硼(化学式:B2O)是由硼和氧形成的一种化合物。两篇实验研究已经分别指出了具有钻石结构和石墨结构的B2O的存在,这正如氮化硼和碳固体的两种存在形式。然而,随后的一个对硼
  • 统计检定力统计功效(英语:statistical power,又译统计考验力或统计检定力)在假设检验中是指当备择假设(H1)为真时正确地拒绝零假设(H0)的概率,即换言之,功效也可以看作是当备择假设为真时将其接
  • 火灾危险警告火灾危险警告(英语:Fire Danger Warnings)可以指:
  • 齐格弗里德·科拉考尔齐格弗里德·科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1889年2月8日-1966年11月26日),德国作家,记者,社会学家,文化评论家和电影理论家,他生于法兰克福,卒于美国纽约。
  • 西门子铁路系统西门子铁路系统(德语:Siemens Rail Systems)作为西门子基础设施与城市业务领域的一个部门,是一家国际领先的铁路车辆及相关服务供应商。该领域于2011年10月1日设立,同日该部门也
  • 白语支白语支是由郑张尚芳(2010)提出的汉白语族(有争议)的一个分支,他认为蔡家话和白语是姊妹语言。相比之下,沙加尔(2011)认为,蔡家话和瓦乡话源于上古汉语的早期分支。此外,龙家语和卢人语
  • 大规模的反攻作战轴心国 纳粹德国 意大利王国(至1943年) 匈牙利王国 罗马尼亚王国(至1944年) 保加里亚第三帝国(至1944年)同盟国 苏联 波兰(英语:Polish Armed Forces in the East) 南斯拉夫(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