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尝祭(日语:相嘗祭/あいなめのまつり/あいんべのまつり/あいにえのまつり */?)是天皇在11月向神祇供奉新谷的祭,可以解释为天皇与神一同举办飨宴或是一众神明一同举办的新尝祭。相尝祭与伊势神宫举办的神尝祭(日语:神嘗祭)和新尝祭(日语:新嘗祭)有着共同的特性,都是以还谢神恩为目的而举办的祭。
相尝祭是先于同样在11月的新尝祭举行,最早见于《日本书纪》天武天皇5年(676)十月三日条的“祭币帛(日语:幣帛)于相新尝诸神祇”,神祇令则称在仲冬(11月)第一个卯日举行。按《令集解(日语:令集解)》记载,此祭的对象为大和神社等15座神社,《延喜式》四时祭则增至71座,各神社的祭品种类虽然类同,但是数量不一。其中,在《延喜式》内最先说明的是镇座于左京二条的太诏户社两座,提到了“绢四疋、丝二絇二两、绵六屯、调布七端三丈八尺、庸布二段二丈六尺、木绵三斤四两、鳆一斤四两、坚鱼五斤四両、腊八斤、凝海藻(日语:テングサ)六斤、盐二升、海藻四斤、筥二合、瓼、罐、水瓫、山都婆波、小都婆波、筥瓶、酒垂、匜、等吕须伎、高盘、片盘、短女坏、筥坏、小坏、陶臼各四口。酒稻百束(神税(日语:神税))”,祭品种类繁多,其他神社也与此类同,可见原本相尝祭是非常受到重视的。然而,随着日本律令制的衰退,仅有贺茂斋院、日前神宫与国悬神宫以及住吉大社等仍然在举行,理由是与同样在11月举行的大尝祭(日语:大嘗祭)(新尝祭(日语:新嘗祭))在日期上较为接近,因此两者渐渐融为一体。另一说法是由于相尝祭是起源宫都(日语:宮都)位于南大和的时代(飞鸟京(日语:飛鳥京),因此这些无法吸收宫廷新尝祭传统的大社(日语:大社)便以秋收祭的形式保留下来。按《倭训栞》的说法,相尝祭这个名称是源于在神尝祭和大尝祭之间举行,所以称为间尝。一般来说则是采用本居宣长随笔《玉胜间(日语:玉勝間)》的说法,指出是由于与天皇相伴品尝谷物,因此称为相尝。然而,这些都是后世的说法,按《令义解(日语:令義解)》所引用的《贞观讲书私记》记载,“上卯所司所行也、下卯为以新谷供至尊所祭也”,显示天皇在当天只是献上新谷,而未有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