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袋貂

✍ dations ◷ 2025-10-22 16:00:04 #斑袋貂

斑袋貂(),又名短尾斑袋貂,是分布在澳洲及新畿内亚的一种有袋类。当地人常将它们作为宠物,并将其称为卡斯卡斯(Cuscus),而它的皮毛也常会被当地部落人们用于传统服饰的制作之中。同时该动物的(尾)毛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被当地部落广泛用于祭祀或举行仪式时使用,尤其为当地食人部落所青睐,其(尾)毛为其举行仪式时必用道具。

斑袋貂约有家猫的大小,重1.5-6公斤,长35-65厘米,尾巴长32-60厘米。它们的头很圆,耳朵细小及隐藏,毛皮很厚,尾巴可以帮助攀树。它们的眼睛呈黄色及橙色至红色。四肢强壮及有五趾,除了第一趾外,所有趾都有弯曲的爪。后脚的第二及第三趾关节的皮肤融合,但爪则分开,这些细小的爪可以用来清洁自己。前脚的第一及第二趾与其他三趾相对,可以帮助它攀树时抓住树枝。脚掌无毛及有纹,也可以帮助它抓住树枝及食物。后脚的第一趾没有爪及相对的。

斑袋貂的毛皮很厚,会随着年龄、性别及分布地而有不同的颜色。雄袋貂一般都是灰色或褐色,背上有斑点,腹部白色。雌袋貂一般都是白色或灰色,没有斑点。不过一些雄袋貂及雌袋貂是完全白色的。幼袋貂在1岁达至性成熟前会有一系列的颜色转变。毛色有红色、白色、浅黄色、褐色、浅灰色及黑色。它们背部没有斑汶。

斑袋貂的长尾巴很独特。尾巴近身体的部分有毛,而尖端内侧则有鳞片。

斑袋貂一般很害羞,所以在北澳大利亚很少见到。它夜行,晚上猎捕食物,白天在树上自建的平台上睡觉。有时它们也会在树洞,树根下后岩石滩中休息。

它独来独往。碰到其他同类时,尤其是两个雄性,经常会起冲突。

斑袋貂全年也会交配,有多个伴侣,且会在树上示爱。妊娠期约13日,幼袋貂会待在母亲袋里6-7个月。雌袋貂的育幼袋内有4个乳头,每胎最多可产3只幼袋貂。.每只幼袋貂出生时轻于1克。它们的寿命可达11岁,约于1岁就达至性成熟。

斑袋貂分布于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约克角地区特有的负鼠类物种,属夜行性动物,属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

主要以浆果树叶为食,偶尔也捕食昆虫。

相关

  • 爱丁堡爱丁堡(英语:Edinburgh,i/ˈɛdɪnbərə/、苏格兰盖尔语:Dùn Èideann),是英国苏格兰首府,也是继格拉斯哥后苏格兰的第二大城市,位于苏格兰东海岸福斯湾南岸。2013年全市人口为487
  • 神经末梢神经末梢是神经的末端,能感受外来刺激并传递给神经中枢,或把神经中枢的冲动传达给有关组织。神经末梢可以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感觉神经末梢是感觉神经(亦称传入神
  • 利维·姆瓦纳瓦萨利维·帕特里克·姆瓦纳瓦萨(英文Levy Patrick Mwanawasa,1948年9月3日-2008年8月19日),赞比亚总统(2002—2008),2002年1月首次当选。姆瓦纳瓦萨出生于穆富利拉,在赞比亚大学获得法律
  • ⱱ̟双唇闪音是一种不常见的非R音(英语:Rhotic consonant)的闪音,国际音标(IPA)写作⟨ⱱ̟⟩或⟨b̆⟩。在一般情况下,它几乎总是作为唇齿闪音的同位异音出现,但在班达语(英语:Banda langu
  • 奥尔多·利奥波德奥尔多·利奥波德(英语:Aldo Leopold,1887年1月11日-1948年4月21日),美国生态学家、林务官和环境保护主义者。他在现代环境伦理的发展与荒野保育运动中都有着相当的影响,曾于威斯康
  • 骚灵现象骚灵现象(Poltergeist),又名喧闹鬼现象、波尔代热斯现象、离奇神动、神动,是一种超自然现象。举凡一切暴力且具有破坏性的灵异事件,被认为是喧闹鬼(或称骚灵、促狭鬼)所造成。陶比
  •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爵士,KBE(Sir Alfred Hitchcock,KBE,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是一位英国电影导演及制片人,被称为“悬疑电影大师”。1920、30年代希区柯克在英国拍摄大批
  • 单孔目动物单孔目(学名:Monotremata)是哺乳纲动物中原兽亚纲的仅有的一目。只分布在大洋洲地区,主要在澳大利亚东部及塔斯曼尼亚生活,是一群卵生哺乳类。历史上曾存在另外两个科,但都已灭绝
  • Liposcelididae虱啮科(学名:Liposcelididae)是啮虫目粉啮虫亚目之下的一个科,又名书虱科,是一种树虱。本科物种一般细小扁平,通常都没有翅膀。本科旧属啮虫目(Corrodentia)的准啮虫亚目(Parapsocida
  • 南伦敦南伦敦(英语:South London)是指英国英格兰伦敦的南部地区,按照英国的官方定义,南伦敦包括了贝克斯利、布伦来、克罗伊登、格林威治、泰晤士河畔京斯顿、兰贝斯、路厄斯罕、默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