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针

✍ dations ◷ 2025-04-04 08:22:10 #避雷针
避雷针(英语:Lightning Conductor),或称引雷针、镦针,可以称为避雷导线,也可以称富兰克林针(命名自发明者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姓名)。是一种用于牵制闪电的电击到地面的设备,它是一种能截引闪电,将闪电的电流导入地下装置,并能在一定的面积范围内保护地面建筑物或电力设备,使受电击物备免受雷电破坏的金属物装置。常用的制造材料为铜。避雷针的原理是利用尖端放电现象,让地球大气层中雷云中的电荷及时地释放,通过避雷针进入地球地面,将电荷减低及中和,避免其过分的积累而引发巨大的雷电击中事故,并保护被雷电击中的建筑物或设备。同时,在雷电发生时,避雷针还能吸引雷电的放电通道,让雷电电流从避雷针流入地球的土地里,避免巨大的电流对建筑、设备、树木造成破坏或者伤害偶然在地面之上走动的人或动物。避雷针是广泛地使用于全世界的建筑物避雷系统中,并且效果良好,因为它们大大地减少了与闪电相关的火灾和建筑物结构损坏。早期美国科学家认为避雷针向天的一端应该是一个尖端形状,而英国科学家则认为向天的顶端应是一个球体形状的效果比较好。事实上,实际试验证明最佳的避雷针是棒状,顶端略钝。为发挥避雷针的作用,避雷针应安装在建筑物的最高点,以低电阻的电缆接地到地下的土地或水。避雷针保护的区域为锥形,其地面范围的半径约为避雷针到地面的距离。避雷针不能完全避免被保护的建筑或电力设备被雷电击中,只能降低被击中的几率。同时因为大地电阻的存在,避雷针被雷电击中时会抬高其附近地面的电势,所以,在雷雨天气时不能靠近避雷针,避免发生触电事故。唐代《炙毂子》一书在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朝时柏梁殿遭到火灾,一位巫师建议,将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层顶上,就可以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屋顶上所设置的鱼尾开头的瓦饰,实际上兼作避雷之用,可认为是现代避雷针的雏形。而早在这铜瓦以前,中国已经有了避雷针,一般以龙头为装饰,龙嘴里有避雷针头。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别·戴马甘兰1688年所著的《中国新事》一书中记有:中国屋脊头尾两端,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结一根细小的铁丝,直通地下。这种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刻就能发挥避雷作用,避免雷电击毁建筑物;若雷电击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舌沿铁线行至地底下,避免了雷电击毁建筑物。这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上的避雷装置,在大批量和结构上已和现代避雷针基本相似。某些最古老的避雷导线也可以在斯里兰卡找到,好像追溯到一千年前的阿努拉德普勒王国的地方可发现由铜制成金属物安装在每个建筑物的高处点。现代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于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中所发明的。当时他是用了一个捕捉雷电的风筝实验作试验。此风筝实验证实了他的推测理论,并发明了避雷针。英国人哈利士(William Snow Harris ,1-4-1791 – 22-1-1867)于1820年发明了在木帆船使用的避雷针装置。飞机外壳为金属,因此即使被雷击中,并不会对机上乘员造成伤害,飞机的机翼也会装有放电棒以将电能释放回大气之中。但由于鼻锥内装有雷达,故鼻锥外壳不能使用金属材质,为保护雷达,机鼻外壳嵌有几条金属线,雷击时金属线会吸收电流导到金属的机身,降低雷达受损的几率。

相关

  • 非法劳工黑市劳工或称非法劳工,简称黑工,是指以不合法身份工作的人。他们的工作多数是体力劳动或低技术工作,例如矿工、司机、建筑工人、清洁工人、服务业,亦有些从事性工作或违法的工作
  • 诱发电位测试事件相关电位(英语: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是一项基于脑电图技术的,在神经科学领域中有广泛应用的研究手段。在国际心理生理学研究学会(Society for Psychophysiological Re
  • 4d5 5s12, 8, 18, 13, 1蒸气压第一:684.3 kJ·mol−1 第二:1560 kJ·mol−1 第三:2618 kJ·mol主条目:钼的同位素钼(Molybdenum)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Mo,它的原子序数
  • 哈登阿瑟·哈登(英语:Arthur Harden,1865年10月12日-1940年6月17日),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英国生物化学家、皇家学会院士,1929年与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因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
  • itch痒,中医叫风瘙痒,是一种使动物有对发生部位产生抓挠欲的不快感觉,与疼痛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发生多源自周围神经系统(皮痒性和神经性)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性、神经源性和心理性)。皮
  • Nasub3/subP磷化钠(Na3P)是一种红色固体,是由钠离子和磷离子构成的无机化合物。Na3P能够提供非常活泼的磷离子。它用作磷化剂,制备磷化氢和农药。除了Na3P,钠还已知多种磷化物,如NaP、Na3P7、
  • 双簧双簧为一种民间艺术,源于北京的一种曲艺名字,由前面的一个演员表演动作,藏在后面的一个人或说或唱,互相配合,好像前面的演员在自演自唱一样。“双簧”作为一种节目,出现于清朝末年
  • 挪威海挪威海(挪威语:Norskehavet;法罗语:Norskahavið)是北大西洋的一个陆缘海,位于挪威西北方对开,介乎北海与格陵兰海之间。挪威海西边与冰岛海连接,东北方与巴伦支海相邻。在西南方,冰
  • 亚当阿道夫·夏尔·亚当(法语:Adolphe Charles Adam,1803年7月24日-1856年5月3日),法国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亚当生于巴黎,他的父亲路易·亚当也是作曲家。他从小喜好音乐,
  • 油葱酥油葱酥或(炝)炒葱头是台湾菜中最常使用的调味料之一。常见的做法是先将红葱头切丁(也有人切片),再将红葱丁放入滚烫的猪油炸至金黄色(通常最后几分钟,开大火把油逼出来红葱丁才会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