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萱(1934年—),浙江余姚人,中国学者,原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该校于1972年与华东师范大学合并为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复校,1998年9月再度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曾著有散文集《诗与人生》,与古远清合著有《诗歌修辞学》,其后孙光萱因质疑作家余秋雨在文革时期的政治问题而受到媒体的采访和报道。
1957年肄业于北京外交学院外交系,历任华东师大附中团委书记、语文教研组组长,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学报常务副主编、编审,亦曾担任原上海教育学院图书馆和中学教育资料馆(后改名为上海教育学院图书资料中心)副馆长、馆长。
文化大革命期间,成为上海“罗思鼎”写作组成员。1972年与余秋雨同时被选入“复旦大学、上海师大复课教材编写组(《鲁迅传》编写小组)”,是的十一位初始成员之一。
1974年,该小组从复旦大学搬迁到上海巨鹿路,人数减少了超过一半,包括余秋雨在内的很多人离开了小组,而孙光萱是仅存的几个成员之一。由于不再负责教材编写工作,工作组正式开始使用“石一歌”的笔名,进行人员补充后,该组从事了一系列思想左倾的文学人物传记编写工作。1974年至1976年四人帮倒台前,“石一歌”进行的136次会议中孙光萱参加了134次,有两次病假。1976年到1978年“两个凡是”期间,“石一歌”又进行了93次会议,孙光萱参加了76次,另17次均“另有会议”。1977年12月,上海写作组文艺组党小组进行改选,被选为党小组副组长,曾在“两个凡是”期间出任清查工作。
2004年因出面指称余秋雨说谎,并表示可以提供“两个凡是”期间清查后私藏的资料。余秋雨在自传《借我一生》中称之为“金牙齿”,并多次表示不会在自己笔下使用此人的真实姓名,以示对其行事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