炻器(shí,英语:Stoneware)是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器,原料主要是石器土或非耐火的火泥,吸水率通常小于6%,有的施釉,有的不施釉。
炻器这个名称来源于欧洲,本意是石器。日本人翻译时为了表明它不是用石头加工成的,而是经过烧制的,所以加上‘火’字旁,写作炻器。中国传统上没有炻器这一分类,例如定窑烧制的炻器被称为瓷器。根据欧洲工业标准Combined Nomenclature:
炻器按其坯体的细密性,均匀性以及粗糙程度可将炻器分为粗炻器与细炻器两大类。粗炻器常见于工业用的耐酸化工陶瓷,建筑陶瓷和缸器,细炻器常见于日用炻器和陈设品。
炻器在公元前2600至前19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被大量烧制中国在晚商时期出现炻器,在汉代大量生产。宜兴紫砂陶即是一种不施釉的有色细炻器。
欧洲炻器有:
炻器土坯常含有铁或碳等杂质,可塑性差异很大。耐火火泥中高岭石含量高,并有少量的云母和石英。非耐火的火泥主要是云母和长石。
炻器坯料的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大致为:SiO2 55~65%;Al2O3 25~35℃;熔剂氧化物总量5~8%。
瓷器烧制温度从1100 °C至1300 °C不等。
炻器的吸水率可以低于1%。
另一个类型,Flintless石器、也已确定。 它被定义,在英国陶(卫生和福利)的特殊规定的1950为:"石器、身体,其中包括自然粘土没有 火石 或 石英 或其他形式的免费的 二氧化硅 已被添加。"
传统 东亚 只有思想进行分类陶器进入"低发射"和"高发射"产品,等同于陶器和瓷器、不间欧洲的类的石器、以及众多的当地类型的石制主要是认为这是瓷器,但往往没有白色的和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