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聪(1597年8月26日-1648年8月29日),字朝彻,又字非闻,号凫岫,山东济宁人,明末清初的政治人物。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累官至詹事府左谕德。“甲申之变”时,投靠李自成大顺政权,授兵政府少堂(一说为户政府少堂)。清兵入关之后,被举荐起用,仍为谕德。著有《玉堂荟记》、《甲申核真略》等书。
万历二十五年七月十四日(1597年8月26日),杨士聪出生。小时候曾被东林党领袖邹元标所赏识,被认为将来一定会成为做大事的人才,等到稍微长大了一些,就开始参与东林人物的政治活动。求学读书时,性格老成持重,特别讲究名节,同学当中有人隐瞒父亲的死讯去考试(按儒家礼制应当在家守孝),杨士聪就发动大家把他排挤走了,并且掷地有声地说:“为了追求忠孝气节,就应该这样做!”
天启四年(1624年),杨士聪考中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崇祯六年(1633年),授翰林院检讨。崇祯十年(1637年)曾任会试同考官。崇祯十一年(1638年),被任命为皇太子朱兹烺的老师之一。崇祯十五年(1642年),升为詹事府右中允,并出任该年的会试副主考,这是明朝举行的最后一次科举会试。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加授左谕德。杨士聪与“复社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交恶,当时方以智也供职翰林院,杨士聪称方以智违规钻营谋官,被自己阻止,以致结仇。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军攻占京师(今北京市),杨士聪闻讯,先杀死六岁的女儿,又命一妻二妾自尽,然而本人却没有死,据他自己讲,是服毒自杀后被李自成部将王敦武灌水救活。后归顺李自成,为兵政府少堂(一说为户政府少堂)。杨士聪自辩说,方以智南逃后造谣诬陷他投敌。但是除方以智外,已在农民军处的杨士聪门生赵士锦称亲眼见到自己的老师前来投效,《国难睹记》的作者也说亲眼看到大顺政权授职给杨士聪,居住在南方的顾炎武考证后,认为杨士聪确为大顺官员。李自成兵败后,杨士聪又南下扬州,通过扬州知府任民育的关系,纳当地名媛经氏为妾,复辗转江南各地,最后定居于常州府武进县的戚墅堰。清军南下后,曾受到举荐,仍任詹事府谕德,顺治五年七月十一日(1648年8月29日)去世,享年五十二岁。
《玉堂荟记》完稿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为杨士聪在翰林院任职时,搜集朝野各种见闻,汇集成书,是一部影响很大的明末笔记。对明末党争的细节描写,有不少独到之处,但因为作者是周延儒的门生,对其多有袒护之处,被认为不够客观。杨士聪在书中对蓟辽督师袁崇焕极为仰慕,并称袁崇焕被逮伤透了辽人孔有德的心,导致其叛明投降后金,被四库全书的编撰者认为不是事实。该书又称皇贵妃田秀英的母亲是妓女,为私史作者谈迁等所引用。
《甲申核真略》是杨士聪为自己辩冤所写,以大量篇幅描述了和方以智之间的恩怨。同时站在士大夫的立场上,对明末殉难的宦官、武官有不少负面描写,如称司礼监太监王承恩并非殉国而是通敌后被崇祯帝赐死。该书还是“曹化淳献城”说法的源头之一以及“崇祯内库藏银3700万两”之说的始作俑者,被许多南方私史作者如计六奇、谈迁等引用,影响极大。
名臣李清(祖父李思诚列逆案“谄附拥戴次等”)在其著作《三垣笔记》中记载:杨士聪在翰林院当官时,曾索贿敛财。知县沈迅、张若麒都是山东人,因为送给杨士聪的钱太少,遭到他的弹劾。杨士聪还气愤地对同僚说:“某人是清水衙门的官,尚且对我十分殷勤,这两人和我既是同乡又是同年,竟然只送这点,完全不把我放在眼里。”
父亲杨洵,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进士,官至河南布政司参政;嫡母周氏,生母聂氏。正室黄氏;继室孔氏是孔子的后裔;妾杨氏、祝氏、经氏。育有五子一女:长子杨通睿、次子杨通俊、三子杨通久、四子杨通俶、五子杨通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