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瑟福散射实验

✍ dations ◷ 2025-07-02 10:54:55 #卢瑟福散射实验
在原子物理学里,卢瑟福散射(英语:Rutherford scattering)指的是带电粒子因为库仑相对作用而进行的一种弹性散射(英语:elastic scattering)。这种散射实验是由欧内斯特·卢瑟福领队设计与研究,成功地于 1909 年证实在原子的中心有个原子核,也导致卢瑟福模型的创立,及后来玻尔模型的提出。应用卢瑟福散射的技术与理论,卢瑟福背散射(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是一种专门分析材料的技术。卢瑟福散射有时也被称为库仑散射,因为它涉及的位势乃库仑位势。深度非弹性散射(deep inelastic scattering)也是一种类似的散射,在 60 年代,常用来探测原子核的内部。α粒子散射的实验完成于1909年。在那时代,原子被认为类比于梅子布丁(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孙提出的),负电荷(梅子)分散于正电荷的圆球(布丁)。假若这梅子布丁模型是正确的,由于正电荷完全散开,而不是集中于一个原子核,库仑位势的变化不会很大,通过这位势的阿尔法粒子,其移动方向应该只会有小角度偏差。:51-53在卢瑟福的指导下,汉斯·盖革和欧内斯特·马斯登发射α粒子射束来轰击只有几个原子厚度的薄白金箔纸。然而,他们得到的实验结果非常诡异,大约每8000个阿尔法粒子,就有一个粒子的移动方向会有很大角度的偏差(甚至超过 90°);而其它粒子都直直地通过白金箔纸,偏差几乎在2°到3°以内,甚至几乎没有偏差。从这结果,卢瑟福断定,大多数的质量和正电荷,都集中于一个很小的区域(这个区域后来被称作“原子核”);电子则包围在区域的外面。当一个(正价)α粒子移动到非常接近原子核,它会被很强烈的排斥,以大角度反弹。原子核的小尺寸解释了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这样排斥。:51-53卢瑟福对这奇异的结果感到非常惊异。他后来常说:“这是我一生中最难以置信的事件…如同你用15吋巨炮朝着一张卫生纸射击,而炮弹却被反弹回来而打到你自己一般地难以置信。”:51-53卢瑟福计算出原子核的尺寸应该小于 10 − 14 m {displaystyle 10^{-14}m,!} 。至于其具体的数值,卢瑟福无法从这实验决定出来。关于这一部分,请参阅后面的“原子核最大尺寸”一节。卢瑟福计算出来的微分截面是其中, σ {displaystyle sigma ,!} 是截面, Ω {displaystyle Omega ,!} 是立体角, q {displaystyle q,!} 是阿尔法粒子的电荷量, Q {displaystyle Q,!} 是散射体的电荷量, ϵ 0 {displaystyle epsilon _{0},!} 是真空电容率, E {displaystyle E,!} 是能量, θ {displaystyle theta ,!} 是散射角度。假设阿尔法粒子正面碰撞于原子核。阿尔法粒子所有的动能( m v 0 2 / 2 {displaystyle mv_{0}^{2}/2,!} ),在碰撞点,都被转换为势能。在那一刹那,阿尔法粒子暂时是停止的。从阿尔法粒子到原子核中心的距离 b {displaystyle b,!} 是原子核最大尺寸。应用库仑定律,其中, m {displaystyle m,!} 是质量, v 0 {displaystyle v_{0},!} 是初始速度。重新编排,阿尔法粒子的质量是 m = 6.7 × 10 − 27   k g {displaystyle m=6.7times 10^{-27} kg,!} ,电荷量是 q = 2 × ( 1.6 × 10 − 19 )   C {displaystyle q=2times (1.6times 10^{-19}) C,!} ,初始速度是 v 0 = 2 × 10 7   m / s {displaystyle v_{0}=2times 10^{7} m/s,!} ,金的电荷量是 Q = 79 × ( 1.6 × 10 − 19 )   C {displaystyle Q=79times (1.6times 10^{-19}) C,!} 。将这些数值代入方程,可以得到撞击参数 b = 2.7 × 10 − 14   m {displaystyle b=2.7times 10^{-14} m,!} (真实半径是 7.3 × 10 − 15   m {displaystyle 7.3times 10^{-15} m,!} )。这些实验无法得到真实半径,因为阿尔法粒子没有足够的能量撞入 27   f m {displaystyle 27 fm,!} 半径内。卢瑟福知道这问题。他也知道,假若阿尔法粒子真能撞至 7.3   f m {displaystyle 7.3 fm,!} 半径,直接地击中金原子核,那么,在高撞击角度(最小撞击参数 b {displaystyle b,!} ),由于位势不再是库仑位势,实验得到的散射曲线的样子会从双曲线改变为别种曲线。卢瑟福没有观察到别种曲线,显示出金原子核并没有被击中。所以,卢瑟福只能确定金原子核的半径小于 27   f m {displaystyle 27 fm,!} 。1919 年,在卢瑟福实验室进行的另一个非常类似的实验,物理学家发射阿尔法粒子于氢原子核,观察到散射曲线显著地偏离双曲线,意示位势不再是库仑位势。从实验数据,物理学家得到撞击参数或最近离距(closest approach)大约为 3.5   f m {displaystyle 3.5 fm,!} 。更进一步的研究,在卢瑟福实验室,发射阿尔法粒子于氮原子核和氧原子核,得到的结果,使得詹姆斯·查德威克和工作同仁确信,原子核内的作用力不同于库仑斥力。现今,应用这些年累积的散射原理与技术,卢瑟福背散射谱学能够侦侧半导体内的重金属杂质。实际上,这技术也是第一个在月球使用的实地分析技术。在勘察者任务(surveyor mission)降落于月球表面后,卢瑟福背散射谱学实验被用来收集地质资料。

相关

  • 眼科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眼科学是医学上研究眼部疾患一个分支,
  • 肺腺癌肺腺癌(英语:lung adenocarcinoma)是肺癌的一种,属于非小细胞肺癌(英语: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不同于鳞状细胞肺癌(英语:Squamous-cell carcinoma of the lung),肺腺癌较容
  • 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 G,英语:Immunoglobulin G)是人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一类免疫球蛋白,约占血清总免疫球蛋白的75%~80%,血清含量9.5~12.5mg/mL,是分子质量最小的一类免疫球蛋白,具
  • 蛋白质微阵列蛋白质微阵列(英语:Protein microarray,亦称为蛋白质芯片)是将不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分别置于微量板的不同孔内来进行蛋白质功能筛选的文库。它实质上是cDNA阵列文库的继续
  • 范佩西罗宾·范佩西(荷兰语:Robin van Persie,1983年8月6日-),生于荷兰鹿特丹,荷兰已退役足球员,司职中锋。世界足坛最佳荷兰巨星之一。现职英国电信体育台足球评述员。范佩西在一个艺术之
  • 朱位秋朱位秋(1938年9月5日-),中国力学专家。生于浙江义乌。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1964年西北工业大学非线性振动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浙江大学力学系教授。2003年当选
  • 舍顺克一世舍顺克一世(英语:Sheshonk I) 古埃及第三中间期第二十二王朝的首任法老(约公元前943年—约公元前922年在位),为利比亚人的后裔,称号为“梅什韦什人的伟大领袖”,定都布巴斯提斯。凯
  • 马德堡半球实验马德堡半球(德语:Magdeburger Halbkugeln),亦作马格德堡半球,是一对铜质空心半球,被用于1654年由德国物理学家、时任马德堡市长奥托·冯·居里克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雷根斯堡(今德国雷
  • EB艾字节或艾可萨字节(英语:Exabyte,缩写为EB),是一种信息计量单位,现今通常在标示网络硬盘总容量,或具有大容量的存储介质之存储容量时使用。据估算,2011年整个互联网的容量总和不超
  • 本星系群本星系群(英文:Local Group;又常被误称为本星系团(Local Cluster):因该区域为星系群,并不是星系团,且不合语源,故属积非成是的名词),是包括地球所处之银河系在内的一群星系。这组星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