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卢瑟福散射实验
✍ dations ◷ 2024-12-22 20:53:38 #卢瑟福散射实验
在原子物理学里,卢瑟福散射(英语:Rutherford scattering)指的是带电粒子因为库仑相对作用而进行的一种弹性散射(英语:elastic scattering)。这种散射实验是由欧内斯特·卢瑟福领队设计与研究,成功地于 1909 年证实在原子的中心有个原子核,也导致卢瑟福模型的创立,及后来玻尔模型的提出。应用卢瑟福散射的技术与理论,卢瑟福背散射(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是一种专门分析材料的技术。卢瑟福散射有时也被称为库仑散射,因为它涉及的位势乃库仑位势。深度非弹性散射(deep inelastic scattering)也是一种类似的散射,在 60 年代,常用来探测原子核的内部。α粒子散射的实验完成于1909年。在那时代,原子被认为类比于梅子布丁(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孙提出的),负电荷(梅子)分散于正电荷的圆球(布丁)。假若这梅子布丁模型是正确的,由于正电荷完全散开,而不是集中于一个原子核,库仑位势的变化不会很大,通过这位势的阿尔法粒子,其移动方向应该只会有小角度偏差。:51-53在卢瑟福的指导下,汉斯·盖革和欧内斯特·马斯登发射α粒子射束来轰击只有几个原子厚度的薄白金箔纸。然而,他们得到的实验结果非常诡异,大约每8000个阿尔法粒子,就有一个粒子的移动方向会有很大角度的偏差(甚至超过 90°);而其它粒子都直直地通过白金箔纸,偏差几乎在2°到3°以内,甚至几乎没有偏差。从这结果,卢瑟福断定,大多数的质量和正电荷,都集中于一个很小的区域(这个区域后来被称作“原子核”);电子则包围在区域的外面。当一个(正价)α粒子移动到非常接近原子核,它会被很强烈的排斥,以大角度反弹。原子核的小尺寸解释了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这样排斥。:51-53卢瑟福对这奇异的结果感到非常惊异。他后来常说:“这是我一生中最难以置信的事件…如同你用15吋巨炮朝着一张卫生纸射击,而炮弹却被反弹回来而打到你自己一般地难以置信。”:51-53卢瑟福计算出原子核的尺寸应该小于
10
−
14
m
{displaystyle 10^{-14}m,!}
。至于其具体的数值,卢瑟福无法从这实验决定出来。关于这一部分,请参阅后面的“原子核最大尺寸”一节。卢瑟福计算出来的微分截面是其中,
σ
{displaystyle sigma ,!}
是截面,
Ω
{displaystyle Omega ,!}
是立体角,
q
{displaystyle q,!}
是阿尔法粒子的电荷量,
Q
{displaystyle Q,!}
是散射体的电荷量,
ϵ
0
{displaystyle epsilon _{0},!}
是真空电容率,
E
{displaystyle E,!}
是能量,
θ
{displaystyle theta ,!}
是散射角度。假设阿尔法粒子正面碰撞于原子核。阿尔法粒子所有的动能(
m
v
0
2
/
2
{displaystyle mv_{0}^{2}/2,!}
),在碰撞点,都被转换为势能。在那一刹那,阿尔法粒子暂时是停止的。从阿尔法粒子到原子核中心的距离
b
{displaystyle b,!}
是原子核最大尺寸。应用库仑定律,其中,
m
{displaystyle m,!}
是质量,
v
0
{displaystyle v_{0},!}
是初始速度。重新编排,阿尔法粒子的质量是
m
=
6.7
×
10
−
27
k
g
{displaystyle m=6.7times 10^{-27} kg,!}
,电荷量是
q
=
2
×
(
1.6
×
10
−
19
)
C
{displaystyle q=2times (1.6times 10^{-19}) C,!}
,初始速度是
v
0
=
2
×
10
7
m
/
s
{displaystyle v_{0}=2times 10^{7} m/s,!}
,金的电荷量是
Q
=
79
×
(
1.6
×
10
−
19
)
C
{displaystyle Q=79times (1.6times 10^{-19}) C,!}
。将这些数值代入方程,可以得到撞击参数
b
=
2.7
×
10
−
14
m
{displaystyle b=2.7times 10^{-14} m,!}
(真实半径是
7.3
×
10
−
15
m
{displaystyle 7.3times 10^{-15} m,!}
)。这些实验无法得到真实半径,因为阿尔法粒子没有足够的能量撞入
27
f
m
{displaystyle 27 fm,!}
半径内。卢瑟福知道这问题。他也知道,假若阿尔法粒子真能撞至
7.3
f
m
{displaystyle 7.3 fm,!}
半径,直接地击中金原子核,那么,在高撞击角度(最小撞击参数
b
{displaystyle b,!}
),由于位势不再是库仑位势,实验得到的散射曲线的样子会从双曲线改变为别种曲线。卢瑟福没有观察到别种曲线,显示出金原子核并没有被击中。所以,卢瑟福只能确定金原子核的半径小于
27
f
m
{displaystyle 27 fm,!}
。1919 年,在卢瑟福实验室进行的另一个非常类似的实验,物理学家发射阿尔法粒子于氢原子核,观察到散射曲线显著地偏离双曲线,意示位势不再是库仑位势。从实验数据,物理学家得到撞击参数或最近离距(closest approach)大约为
3.5
f
m
{displaystyle 3.5 fm,!}
。更进一步的研究,在卢瑟福实验室,发射阿尔法粒子于氮原子核和氧原子核,得到的结果,使得詹姆斯·查德威克和工作同仁确信,原子核内的作用力不同于库仑斥力。现今,应用这些年累积的散射原理与技术,卢瑟福背散射谱学能够侦侧半导体内的重金属杂质。实际上,这技术也是第一个在月球使用的实地分析技术。在勘察者任务(surveyor mission)降落于月球表面后,卢瑟福背散射谱学实验被用来收集地质资料。
相关
- 卫生假说卫生假说(英语:hygiene hypothesis)是一种医学假说,指童年时因缺少接触传染源、共生微生物(如胃肠道菌群、益生菌)与寄生虫,从而抑制了免疫系统的正常发展,进而增加了罹患过敏性疾病
- 生命演化史生命演化历程纪录地球上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本条目中的时间表,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所做的估算。生物演化指生物的族群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之间,获得并传递新性状的过
- 撒马利亚派撒马利亚人(希伯来语: שומרונים,Shomronim,字面意思为“《妥拉》的守护者”;阿拉伯语:السامريون,Sāmeriyyūn),生活在黎凡特的族群,是以色列人的一个旁支。撒
-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为混合神经,也就是既含有运动神经又含有感觉神经。感觉部分收集来自面部和头部的信息,运动部分则控制咀嚼肌。三叉神经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经,它的运动部
- 罗伯特·胡克罗伯特·胡克(英语:Robert Hooke,又译为虎克,1635年7月28日-1703年3月3日),英国博物学家、发明家。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他提出了描述材料弹性的基本定律——胡克定律,且提出了万有引力
- 蜡疗蜡疗,属于物理治疗中热疗的一种。主要用于于治疗慢性关节炎,神经病变等。原理为使用石蜡包覆患部,传导热能以进行热疗。蜡疗在中国医学中已行之有年,《本草纲目/虫部》中记载:“
- 线粒体穿梭线粒体穿梭(英语:mitochondrial shuttles)是用来转运还原剂穿过线粒体内膜的体系。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无法穿过该膜,但它可以还原其他可以穿过该膜物质,以便于它所携带的
- Foraminifera见内文有孔虫门(学名:Foraminifera),为变形虫状原生生物的大分类。它们拥有的网状假足及幼细线状细胞质会分散及融合而形成动态的网,它们会形成有一个或多个室的外壳,部分在结构上
- 国立国父纪念馆坐标:25°2′24″N 121°33′36″E / 25.04000°N 121.56000°E / 25.04000; 121.56000国立国父纪念馆(通称国父纪念馆)是位于台湾台北市信义区的综合性文化纪念设施,是纪念中华
- 网络爆红网络模因(英语:Internet meme)又称网络迷因,是指一夕间在互联网上被大量宣传及转播,一举成为备受注目的事物。由于互联网缺乏实体界线的特性,各种信息与概念传播的速度也因而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