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韵是宋代以后使用的诗韵系统。1223年,金朝平水(一说是官名,一说是地名)王文郁作《新刊韵略》,将格律诗用字分为106韵。2001年在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出土的古韵书《排字韵》的残片,其内容与王文郁的《新刊韵略》完全一致,具有106韵的组织,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
在王文郁发行平水《新刊韵略》大致相同的一段时间,据信是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壬子年(1252年),刘渊曾编写刊行过新的《礼部韵略》共107韵。《礼部韵略》已佚失,只能从元初黄公绍、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一书了解到一些概况。与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发布的206韵的科举考试用官韵《礼部韵略》不同,新的《礼部韵略》和王文郁的106韵的平水《新刊韵略》是一致的,要么是平水《新刊韵略》的修订本(若王文郁的作品在前),要么是被平水《新刊韵略》参照的韵书(若刘渊的作品在前)。106韵和107韵的区别只在于上声的“拯”、“迥”两部合并与否。金末张天锡《草书韵会》(1231)、元初阴时夫著《韵府群玉》,均定106韵的版本为“平水韵”。明代以后文人则沿用106韵。
现在流传的观点认为平水韵得名于已佚失的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说是因为刘渊是山西平水人的原因,而把王文郁作的平水《新刊韵略》当作平水韵形成的次要因素。这很值得考证一下:
平水韵为了使能押韵的字变多,仅仅将切韵系韵书相邻的韵机械地合并,没有反应实际的发音。因此,常常出现现实中同音的韵被分开、现实中不同音的韵却能押韵的怪象。例如,“十三元”中含“根”“村”“翻”“言”“元”等字,同为guī的“规”“归”“圭”分别属于四支、五微、八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