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形褶皱

✍ dations ◷ 2025-07-12 10:20:14 #V形褶皱

V形褶皱(英语:Chevron (geology))是一种褶皱结构,具有上下一致重复的折叠层,具有直的褶皱翼和成锐角的褶皱背脊。 若发育良好,这些褶皱两翼形成 V 形状相交。 其相交角度通常为 60 度或更小。 它们是受压缩应力而造成。 构成V形褶皱的岩层通常是由交替不同强度的岩层组成。例如浊积岩的组成,一般以交替的高强度砂岩和低强度页岩组成。

褶皱的延续是不受几何限制。 若有适当的地层,V形褶皱就可由压缩应力造成 。

在压缩应力下,地质岩石层以褶皱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能量耗散。在不受约束情况下,褶皱以最小弯曲来实现,从而形成正弦几何形状。在一套地层序列中,每一层位在几何和物理上都受到其邻居层位的限制。为了必须保持层位的相似性, 以及保持正弦几何形状,强度较差的层位受挤压将会流动。因而在局部造成褶皱翼是直的背脊。 根据能量的耗散,V形褶皱比正弦褶皱耗散能量较小,因为它减少了延性流动,并减少了局部弯曲。 V形褶皱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正弦形成核、同心折叠、伸直褶皱翼/锐角化褶皱背脊和收紧褶皱。 褶皱翼角接近 60 度时,因摩擦力而限制了,强度较差的层位的简单剪切和流动变形,但有利于整个地层复合体的纯剪切。 因此,当角度接近 60 度时,V形褶皱开始稳定。

V形褶皱的形成。是由于地层由高强度地层和低强度地层的交互地层组成。而且高强度地层的恒定厚度,有助于V形褶皱的稳定性,但低强度地层的厚度对稳定性无影响。高强度地层厚度和长度之间的 1:10 比率似乎是形成V形褶皱所需的启动值。若比率太小则需要在低强度地层中有过多的流动。不利V形褶皱的形成。若长厚比值高加上低的高强度地层和低强度地层厚度比值低,具不规则厚度的高强度地层,能造成局部的不规则现象。例如在不规则较厚地层中,能形成球状背脊、背脊塌陷、背脊逆断层和/或压缩背脊。另一方面,在异常薄的地层则石香肠构造或其它延伸构造。

相关

  • 索道索道又称吊车、空中缆车、流笼(缆车又可以指缆索铁路),是交通工具的一种,通常在崎岖的山坡上运载乘客或货物上下山。索道是利用悬挂在半空中的钢索,承托及牵引客车或货车。除了车
  • 秦玥飞秦玥飞(1985年6月-),重庆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湖南地区代表。2016年,被中国中央电视台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18年,被
  • 人及其象征《人及其象征》()为广泛介绍分析心理学学说的通俗读本,由卡尔·荣格本人亲自编写,完成于1961年,出版于1964年。1959年春天荣格接受英国国家广播公司的约翰·弗利曼(John Freeman)采
  • 威廉·劳德威廉·劳德(英语:William Laud 1573年10月7日-1645年1月10日)在1633年至1645年间担任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一职。任上,劳德反对清教徒的激进改革并支持时任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从而导
  • 沃特·吉斯勒沃特·P·吉斯勒(1918年-2015年11月2日)是一位物理学家、发明家,也是一位慈善家。1918年生于瑞士比尔城,是瑞士物理学会终身会员,也是美国航空航天研究所和国际自动化学会(英语:Inte
  • 汀江汀江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西部和广东省东部,是韩江的两条主要源流之一。在中国古代天干中南方属“丁”,故汀江古称“丁水”,后“丁”与“水”合为“汀”,取名“汀江”。汀江
  • 卡尔·L·贝克尔卡尔·L·贝克尔 (英语:Carl Lotus Becker;1873年9月7日-1945年4月10日)是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出生于爱荷华州滑铁卢,本科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师从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
  • 1017年
  • 帕特里克·贝里隆德帕特里克·贝里隆德(瑞典语:Patrik Berglund,1988年6月2日-),瑞典男子冰球运动员。他曾代表瑞典参加201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冰球比赛,获得一枚银牌。他也在世界男子冰球锦标赛上获得一枚银牌和一枚铜牌。
  • 反意反意或恐意是指对意大利人或意大利先人的负面态度,与它相反意思的是迷意。美国反意情结始于19世纪末大量意大利人移民美国。在此之前,很多在17世纪移民北美的意大利人,都是地位较高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