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

✍ dations ◷ 2024-09-20 06:15:42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中国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堂和海军学校校舍。1924年(民国13年)6月16日,孙中山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创办了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而后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迄今。因校址设于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军校在此办到第七期,1930年9月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高雄。黄埔军校大门中央上方横匾上有谭延闿所书“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在二门门口挂著“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对联,二门右侧墙壁上挂有蒋介石手书的校训“亲爱精诚”。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中山故居即“史迹陈列室”,建筑面积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原为大清海关总税务司。位于中山故居西的学生俱乐部是欧式红色建筑,礼堂讲台中央和两侧分别悬挂孙中山像、总理遗训、中国国民党党旗、中华民国国旗和林则徐焚鸦片、义和团。东征阵亡烈士墓座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岗,面积5万多平方米,是1925年中华民国军政府纪念讨伐陈炯明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于1926年6月落成,葬有516位烈士遗体。墓园前有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是一座凯旋门式建筑,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大字由蒋中正书。 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和码头,有小黄花岗之称。纪念坊后由墓道、墓冢、纪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构成长数百米的中轴线,墓冢东侧有蔡光举烈士墓,西侧有17位出身军校的将校墓,墓园于文化大革命时被破坏,在1984年修缮复原。校园南面,有教思亭和北伐纪念碑。纪念碑高7米多,为纪念北伐中阵亡的将士而建。校园西南面,建有剧场式的俱乐部,其西侧设有游泳室。军校后山的八卦山顶建有高40米孙总理纪念碑,于1928年奠基,1930年9月26日落成,碑顶塑有孙总理铜像,高达2.6米,重逾2000斤,是中山先生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篠原金作工场铸造。碑的正面为“孙中山纪念碑”六个隶书大字,背面为总理像,东面为总理遗训,西面为总理开学训词。从山底到山顶的阶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装饰,表面镶有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1937年,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友会利用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创办“黄埔中正学校”,学校沿用黄埔军校“亲爱精诚”校训,但创作新校歌。后学校历次迁徒易名为“广东省立黄埔中正中学”、“广东省立黄埔中学”、“广州市第六中学”。长洲岛位于珠江中央,四面环水,环境幽静。岛内筑有多处抱台,与鱼珠抱台、沙路抱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由于当时滇、桂军阀盘踞广州,为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需选择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的地方;还有岛上有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还可节省人力和资金。因此孙中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戍室。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全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机构总数约40个,还设有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但1938年在抗日战争中,遭日本战机炸毁。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 1965年,做了较大修缮基本恢复原貌。 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2000馀万元,复原了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及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的饭堂、寝室等,但由于赶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质量隐患。 2005年,又投入1400多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将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和“不赶工期”两大原则。1995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被评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2000年,又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黄埔军校大门风格非常朴实,中央上方横匾上“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是谭延闿所书。校门于196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重新修建。在二门门口挂著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二门右侧墙壁上,挂著蒋介石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中山故居即“史迹陈列室”,原为清朝广东海关黄埔分关的旧址,称为学海楼。砖瓦混凝土混合结构两层,建筑面积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其中陈列有伴随聂荣臻数十年的皮箱、自己装了轮子的椅子、墨镜、墨盒,解放军中唯一外籍将军洪水使用过的手纺毛毯,抗日远征军名将郑洞国的私章等珍贵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赠。位于孙中山故居西的学生俱乐部是欧式红色建筑,礼堂讲台中央和两侧分别悬挂孙中山像、总理遗训、中华民国国旗、国民党党旗和林则徐焚鸦片、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犯天津、沙基惨案和攻打惠州四幅大型油画;礼堂悬挂廖仲恺、朱执信 、史坚如等名人像。黄埔军校当年的“清党”便是在俱乐部举行。俱乐部西侧的游泳池原是小船坞改建。东征烈士墓园座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是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因讨伐陈炯明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的,安葬有国共两党516位烈士遗体,面积5万多平方米,1926年6月落成。墓园前有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是一座凯旋门式建筑,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 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和码头,有小黄花岗之称。纪念坊后由墓道、墓冢、纪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构成长数百米的中轴线,墓冢东侧有蔡光举烈士墓,西侧有17位出身军校的将校墓。墓园于1984年修缮,1991年新建了“东征史迹陈列室”。北伐纪念碑矗立在长洲岛平岗,是一座高10米的花岗石碑,为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生建立的。由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的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阵亡的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等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但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大部分共产党员阵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记。此外还有中山公园、仲恺公园、黄埔公园(又称中正公园)、济深公园;张之洞倡建的大坡地抱台、白鹤岗抱台;中国海军的黄埔军港等景点。大门西侧有一幢2层砖木结构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因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总理纪念室; 1984年又改为黄埔军校纪念馆,陈列黄埔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的照片。有时也会举办与孙中山有关的史料展览。民国17年(1928年)11月,在校园南面八桂山上建立孙中山纪念碑。 1930年在纪念碑顶上竖立孙中山铜像。纪念碑的造型独具匠心,利用两边交叉而上的阶梯及铜像,构成“文”字,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碑座正面刻有军校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碑座底层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 7级代表军校在此办了7期,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也指军校在长洲岛办了7期,在外地办了5期,中国大陆共办了12期。纪念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为胡汉民的笔迹。东面刻有孙中山弥留之际呼唤的七字“和平、奋斗、救中国”。碑身背面刻有总理像赞,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西面刻有总理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国歌。孙中山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高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当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篠原金作工场铸造。其铜像与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的孙中山铜像一致,分别为梅屋本人捐赠,其中南京一尊原为梅屋赠与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澳门孙中山纪念馆的一尊原为梅屋庄吉赠与孙中山故乡香山的孙中山故居,1938年被移往澳门。在中国,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但该纪念碑却坐南朝北,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在万松岭北麓,有东征阵亡将士墓。此墓1925年动工,翌年落成,墓园门口门楣上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一行字为蒋介石所题。因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造型相似,素有“小黄花岗”之称。墓中埋葬了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阵亡的516名将士。墓的西边是十七将校墓,埋藏着国军陆军十七位少将,皆出身黄埔军校,是在派系斗争中被杀,1936年骸骨迁葬于此。纪功坊则于1936年增建,为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款署“民国十五年八月,张仁杰敬题”。 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功坊的后面是入伍生和学生墓群,东边是一座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文革期间,东征阵亡将士题名碑、少将墓、凉亭等均遭到毁坏。 1984年广州市政府拨款对墓园进行复原维修,1991年新建了东征史迹陈列室。北伐纪念碑矗立在长洲岛平岗,是1929年为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生建立高7米多的花岗石碑。由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阵亡的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等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但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大部分共产党员阵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记。军校于1924年6月16日创办,1926年3月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8年5月更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同年9月又改名 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0年9月迁往南京。旧址目前已免费参观,但需领取参观券,每天限人数2000人。逢周一闭馆,每天9:00到17:00开放参观,16:30停止入馆。旧址低层分别开设“黄埔军校史迹”、“黄埔群英馆”和“北伐战争中的黄埔人”三个主题共六个展馆。其中黄埔群英馆为展示在黄埔军校的学生和教官的油画,其他均为展示黄埔军校历史内容,只是史迹为黄埔军校的历史年表,黄埔人为以人物为主轴介绍黄埔军校的历史。而旧址后一排房屋作为黄埔青少年训练营成员的临时宿舍,第二排为训练营的集合教室。黄埔军校大门卫戍室管理部政治部校长室校长办公厅总理室校长会客厅(官长集合室)黄埔军校旧址管理单位办公室官长饭厅教授部入伍生总队部书报阅览室自习室学生宿舍黄埔军校史迹展览黄埔群英馆北伐战争的黄埔人展览黄埔军校走廊望大门黄埔军校讲解员在作解说黄埔军校部分房屋被黄埔军校训练营使用校舍第四期学生毕业纪念册注2: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于2006年归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代造船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文王墓。 注3:黄埔军校燕塘分校旧址于2019年归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埔军校旧址。 注4: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由汕头市和福建省龙岩市共享 参见:

相关

  • 拉丁语语法拉丁语分为古典拉丁语(Latina Classica)和通俗拉丁语(Sermo Vulgaris)。古典拉丁语是古罗马的官方语言,在恺撒和西塞罗的时代成熟。拉丁语后来逐渐化分为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
  • 焙烤烘焙(英语:Baking),又称焗烤、烘烤,是指面包、蛋糕、饼干、西点、派、挞、比萨饼、泡芙等烘烤类的食品制作技术,常见于西式烹饪,一般是用烤箱烤的。烘焙是制品在烤炉中经高温烘烤为
  • 牧羊牧羊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活动之一,在农业系统中属于畜牧业的一种,其生产成品以羊毛或羊奶为主。一般而言,羊群非常依赖牧羊人的饲养和牧羊犬的保护,或由牧羊人带领下寻找新的草场
  • 祭改祭解,通称补运、改运,或作祭改,是一种普遍流行于台湾等地的民俗仪式。在该仪式中,人们会亲自或委托亲友于道坛或奉祀玉皇大帝、城隍、保生大帝等神明的宫庙,并委请道士或法师为之
  • 标准德语标准德语(德语:Hochdeutsch或Standarddeutsch),中文也称标准德文,是德语的标准语,作为书面语使用,并作为不同方言区的交流语使用。德语是一种多中心语言(有多种标准语的语言)。根据不
  • 巨颅兽属吴氏巨颅兽(学名:Hadrocodium wui)被看作是最早的、目前已知的哺乳动物。这个动物的头颅只有12毫米长,生活在侏罗纪早期。其化石早在1985年就已经在中国禄丰出土。但是由于其头
  • 林顿·约翰逊太空中心林顿·约翰逊太空中心(Lyndon B. Johnson Space Center)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属下的一个机构,从1961年开始它负责协调管理美国的载人太空飞行任务,它位于德克萨斯州休斯敦。美国
  • 孙文越飞宣言《孙文越飞宣言》,简称《孙越宣言》,是孙中山与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越飞1923年1月16日于上海见面,商谈中俄两党合作问题后,于1923年1月26日所共同发表之宣言。主要内容包括共同努力
  • 大岛䌷大岛䌷,即大岛绸,一种传统丝绸制品,产于日本鹿儿岛县奄美群岛。其名称得自奄美大岛,这种手工制绢布,其技术有1500年历史,可用于制造高级和服。大岛䌷这种绢布,最早记录来自于1720年
  • 车田正美车田正美(1953年12月6日-)日本1980年代重要的男性漫画家,出生于东京都中央区,是周刊《少年Jump周刊》的台柱作者之一。以希腊神话为故事背景的漫画作品《圣斗士星矢》,成为20世纪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