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疟色素
✍ dations ◷ 2025-11-09 05:03:00 #疟色素
疟色素(英语:Hemozoin)是由一些血液寄生虫消化血液而形成的副产品。这些嗜血生物如疟原虫(Plasmodium),红猎蝽(Rhodnius)和血吸虫(Schistosom)消化血红蛋白并释放大量游离血红素,是血红蛋白的非蛋白质组分。血红素是由杂环卟啉环与中心的铁原子组成的辅因子。游离血红素对细胞有毒,所以寄生虫将其转化为不溶的结晶形式,称为疟原虫色素。在疟疾寄生虫中,疟原虫色素常被称为疟色素。由于疟色素的形成对这些寄生虫的存活至关重要,因此它是开发药物的有吸引力的靶标,并且在疟原虫中作为寻找治疗疟疾的药物(疟疾的致命弱点)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使用的几种抗疟药物,如氯喹和美尔奎宁,被认为是通过抑制血红素生物结晶来杀死疟疾寄生虫1847年,Johann Heinrich Meckel 在一个患有精神错乱的人的血液和脾脏中观察到黑褐色色素。然而,直到1849年,才发现这种色素的存在与疟疾感染有关。最初,人们认为这种色素是身体对感染的反应,但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在1880年意识到“疟疾色素”是由寄生虫产生的,因为它们在红细胞中繁殖。Ronald Ross使用色素和疟疾寄生虫之间的联系来确定疟原虫生命周期中发生在蚊内的阶段,因为虽然这些形式的寄生虫在外观上与血液阶段不同,但它们仍含有痕量色素。后来,在1891年,T. Carbone和W.H.Brown发表了联系血红蛋白降解和色素生成的论文,将疟色素描述为血红素的一种形式,并驳斥人们普遍认为它与黑色素有关的观点。 Brown观察到所有的黑色素都能用高锰酸钾快速漂白,而疟色素用这种试剂并不表现出真正的漂白反应。疟色素名称“hemozoin”是由Louis Westenra Sambon提出的。在20世纪30年代,一些作者将疟色素鉴定为α-血红素的纯晶体形式,并表明该物质在晶体内不含蛋白质,但没有解释疟疾色素和α-血红素晶体之间的溶解度差异。β-血红素晶体由血红素分子的二聚体构成,后者又通过氢键连接在一起形成较大的结构。在这些二聚体中,铁 - 氧配位键将一个血红素的中心铁与相邻血红素的羧酸侧链的氧相连接。这些相互作用的铁 - 氧键非常不寻常,并且在任何其他卟啉二聚体中都没有观察到。 β-血红素可以是环状二聚体或线性聚合物,在疟色素中从未发现过一种聚合形式,这反驳了人们广泛认为的疟色素由血红素聚合酶。疟色素形成是一个很好的药物靶点,因为它是疟原虫存活和人类宿主不存在的基本过程。药物靶标血红素是宿主来源的,并且大部分在寄生虫的遗传控制之外,这使得更难形成耐药性。许多临床使用的药物被认为是通过抑制食物空泡中的疟原虫形成而发挥作用的。这可以防止该隔室释放的血红素解毒,杀死寄生虫。这种血红素生物结晶抑制剂最直接的例子是喹啉药物,例如氯喹和甲氟喹。这些药物与游离的血红素和疟色素晶体结合,因此阻止了新的血红素单元添加到生长中的晶体上。小而迅速增长的脸是抑制剂被认为与之结合的脸。
相关
- 中世纪中世纪(公元5世纪-公元15世纪)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古典时代”、“中世纪”和“近现代”)的一个中间时期,始于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的灭亡,终于东罗马帝国(公元1453年)的灭亡,最
- 语义网络语义网络(英语:Semantic Network)常常用作知识表示的一种形式。它其实是一种有向图;其中,顶点代表的是概念,而边则表示的是这些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语义网络是机读型字典(machine-
- 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法语:L'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Alimentation et l'Agriculture,缩写为ONUAA; 英语: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
- 慢性疼痛慢性疼痛(英语:Chronic Pain)指的是持续时间较长的疼痛症状。在医学领域,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一般是由持续时间划分,最常见的是用“持续3个月”或者“持续6个月”作为两种疼痛的分
- 土霉素土霉素 Oxytetracycline也称为“地霉素”或“氧四环素”,是第二个被发现的广谱抗菌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土霉素是由Finlay等人在辉瑞实验室附近分离到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rim
- 硫酸镁硫酸镁(magnesium sulfate、magnesium sulphate),或无水硫酸镁,是一种含镁的化合物,分子式为MgSO4。无水的硫酸镁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试剂及干燥试剂。其水溶液呈中性。但是硫酸镁常
- 维生素Bsub12/sub缺乏症维生素B12缺乏症指的是血液中维生素B12含量过低的情况。此病症状广泛,可致思考能力下降、人格改变(如抑郁、易怒、思觉失调)、感觉异常(英语:Paresthesia)、反射改变、肌肉功能减
- 蛙壶菌蛙壶菌(学名: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是一种壶菌门真菌,可以引起两栖类的壶菌病。它们最初是于1998年发现,在其后的十年内,造成了大量两栖类的死亡,引发多个物种灭绝,是为全
- 糙蚌属糙蚌属(学名:Scabies)是双壳纲蚌目蚌科雕刻蚌亚科之下的一个属。贝壳小型,壳长一般在20毫米左右。壳较薄、坚固,外形呈长椭圆形或略呈楔形。壳面具有“v”型或“w”型的突起条
- 拟菌病毒科拟菌病毒科(学名:Mimiviridae)是核质巨DNA病毒的一个科,成员均为巨大病毒,包含拟菌病毒、Klosneuvirus(英语:Klosneuvirus)、Cafeteriavirus(英语:Cafeteriavirus)、图邦病毒等,可能还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