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利泰氏

✍ dations ◷ 2025-11-10 21:19:00 #1216年出生,1270年逝世,足利氏,镰仓幕府御家人

足利泰氏(日语:足利泰氏あしかが やすうじ ,1216年-1270年5月31日)是日本镰仓时代前期镰仓幕府的御家人,父亲是足利家第3任当主足利义氏(日语:足利義氏 (足利家3代目当主)),足利宗家第4任当主。

泰氏元服时获镰仓幕府第3任执权北条泰时赐予其名讳,改名泰氏。

嘉祯2年(1236年),泰氏获任命为丹后守,翌年(1237年)担任宫内少辅,成为镰仓幕府第4任将军藤原赖经的近臣。宝治合战爆发直前,北条时赖的姊妹泰氏正室在宝治元年(1247年)3月2日死去。在经历宫骚动(日语:宮騒動)和宝治合战后,执权时赖强化得宗的专制统治,多数御家人的势力均被削弱,但是泰氏父亲义氏仍然作为幕府宿老而受到重用,但是在建长3年(1251年)12月,36岁的泰氏未经幕府许可自行决定出家,最终幕府没收他在下总埴生庄(现千叶县印旛郡内)以作惩罚,泰氏只好隐居足利的本领,其后亦再没有参政。翌年3月,第5任将军藤原赖嗣曾经强制要求泰氏返回京都,虽然推测与出家一事有关连,但是何以出家则原因不明,其父义氏在泰氏出家后仍然保持地位和所领,后来由泰氏之子足利赖氏继承义氏的领地。

泰氏最初迎娶名越流北条氏(日语:北条氏 (名越流))的北条朝时(日语:北条朝時)之女为正室,并且先后诞下斯波家氏(日语:足利家氏)和涩川兼氏(日语:渋川兼氏),但是后来迎娶得宗家的时氏之女后便改纳其为正室,并且诞下赖氏等人,朝时之女则变成侧室,原本很大机会继承足利家的家氏则被废嫡,及后成为尾张足利家,后来的斯波氏之祖,而赖氏则成为足利宗家嫡子。因此,在足利一门中,斯波氏的家格也相当高,其后泰氏与樱井判官代(日语:院司)俊光之女阿阇利亦诞下一色公深(日语:一色公深),公深后来从俊光手中取得三河国幡豆郡吉良庄(现爱知县西尾市)的地头职务,并且居住于吉良庄一色乡(一色町),成为四职之一的一色氏之祖。

文永2年(1265年),泰氏建立了智光寺。在室町幕府建主前,足利氏在义氏和泰氏的年代的势力最为强大,由于泰氏曾经召集足利一党500人于足利氏的氏寺鑁阿寺的南大门,现在每年于该地均会举行称为节分铠年越的活动。

吉良满氏(日语:吉良満氏)正室

相关

  • 固氮酶固氮酶(英语:Nitrogenase)是一类在许多有机体中被利用于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酶。这类酶是现在已被人们发现的唯一一种能完成该过程的酶。氮一般以含有键能较高的
  • “郡市”(Districts and Cities),是新西兰的二级行政区划,由“区域当局”(Territorial Authority)管辖。现今新西兰共有67个区域当局,包括13个市议会、53个郡议会、及查塔姆群岛议
  • 施蛰存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名德普,字蛰存,男,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常用笔名施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小克林顿·伊斯特伍德(英语:Clinton Eastwood, Jr.,1930年5月31日-),昵称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英语:Clint Eastwood),他是美国演员、电影导演、电影制片、作曲家与政治人物。伊斯特伍德
  • 蒙山都法蒙山都法或孟山都法是化学工业上利用甲醇羰基化制备乙酸的办法;1970年,孟山都公司建造了首个使用铑为基础的催化剂的设备。使用铑或铱代替钴做主催化剂,以碘为活化剂的可溶性催
  • 阿尔察赫共和国阿尔察赫共和国(亚美尼亚语:Արցախ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转写:),又名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Լեռնային Ղարաբաղ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
  • 雷·罗曼诺雷·罗曼诺(英语:Raymond Albert "Ray" Romano,1957年12月21日-)是美国的一位男演员、喜剧演员、剧作家和配音员。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人人都爱雷蒙德》,并凭借这部作品获得艾美奖
  • 中国足协体能测试中国足协体能测试,是中国足协在1990年代初足球职业化进行前不久开始施行的对于中国足球运动员的体能测试。体能测试的内容在十多年内发生过不小的变化,但是其性质始终是参加职
  • 安庆和安庆和(8世纪-758年),唐朝将领安禄山十一个儿子之一,仅知排行非前二。安庆绪弟。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时任河东、范阳、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作乱,十五载(756年)正月称帝,国号
  • 佩德罗三世 (葡萄牙)佩德罗三世(葡萄牙语:D. Pedro III de Portugal;全名为布拉干萨的佩德罗·克莱门特·弗朗西斯科·若泽·安东尼奥,Pedro Clemente Francisco José António de Bragança;17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