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圈法,又叫圈发法、四角标圈法、半圆四角标调法、四声点声法,是标记汉语声调的一种传统方法,用以记录古代的调类,《康熙字典》称之为“分四声法”,即以手指调平仄,但该方法只标记调类而不标记具体调值。
1918年由教育部制定公布的注音字母延续了这种标调方法,即“四声点声法” ,标调方法是在注音字母四角作圈点:阴平声不标,阳平声点在左下角(□〪),上声点在左上角(□〫),去声点在右上角(□〬),入声点在右下角(□〭);1922年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书法体式表”,以“四声点声法”不美观,取消四声点声法,改为在韵母右上端加标声调符号:□ˉ(阴平声,可不标)、□ˊ(阳平声)、□ˇ(上声)、ˋ(去声)和□˙(入声)。
现行的发圈法共使用八个符号,主要形式为半圈的“⊂”以及在半圈下加短横的“⊆”,以不同位置、不同方向表示不同调类,具体方法是用左手拇指在食指指根左方画半圈为平声,在食指指头左方画为上声,在无名指指头右方上画为去声,在无名指指根右方上画为入声。具体如下所示:
分四声,祇标半圈
分阴阳 ,根据声母清浊不同划分,清声母多为阴调,浊声母则多为阳调,以半圈下加短横区别
分上下(或高低),根据所依附元音的长短划分,即长元音为上(高),短元音为下(低),以半圈开口方向区别
꜀妈、꜁麻、꜂马、骂꜄(꜀天、꜁平、꜂古、放꜄)
꜀天、꜁平、꜂古、꜃老、放꜄、大꜅、急꜆、各꜀、六꜇
꜀天、꜁平、꜂古、꜃老、近꜄、大꜅、急꜆、各꜀、六꜇、杂꜁
Unicode区段中日韩符号和标点、声调修饰符号分别收录了两种四角标圈法之汉语四声标志。前者是组合字符,若字体支持应显示在宿主汉字上,后者则为独立的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