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色(日语:ねずみいろ)是指江户时期称呼灰色系整体的一种日本色彩术语,也或指偏蓝的灰色。这是一种基于老鼠体毛颜色的命名方式;假如词头加上合成词,则经常以○○鼠(日语:○○ねず)简称(惯例是不能加“み”;例如“利休鼠(日语:利休鼠)”日文读音为“りきゅうねず”而非“りきゅうねずみ”)。
据信鼠色一词是于17世纪前半的江户时代初期诞生。
在平安时代,视灰色系为“沉钝之色”而称之为“钝色(日语:鈍色)”,而“墨色(日语:墨色)”则是用来指称近黑的颜色。此时钝色是用于代表丧事的颜色,在日常生活中则因作为不吉利的颜色而受人不喜。
在镰仓时代,透过由禅宗带来的枯山水庭院和水墨画等无彩艺术风潮,色彩品味从华丽转为如“墨具五色”式的沈稳,产生了一种在无彩中追寻深度灵性的倾向,并在室町时代发展了侘寂美学。
江户时代初期,前时代的战乱余悸犹存,人们厌恶会令人联想到火灾或火葬等事物的“灰”字,因此诞生了“鼠色”这个色名,取代了钝色对灰色的指称性。此外,由于江户幕府提倡节俭、严格管制奢侈,庶民可以安心使用的的主要是茶色系、鼠色系、靛蓝色系等较为朴素的颜色。而当时的江户町人则是会为了衣着搭配花费各种心思,例如在和服使用面料朴素但里料(日语:裏地)艳丽的的方式,意图用素色衬托达成艳色更艳的效果。虽然在这个时期如红鸢色 那样的华丽茶色系仍较受欢迎,但大众也渐渐地培养转向对朴质色彩的喜好。
而从江户中期起,色彩流行趋势则从茶色转变成了鼠色。
虽然说“鼠色”是加入白与黑降低彩度的一般色系通称,但若鼠色单独做为一种颜色、与狭义灰色相比的话,会是稍偏蓝的颜色。
引用
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