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伦·韦特豪恩

✍ dations ◷ 2025-02-23 16:30:59 #1948年出生,1997年逝世,圣劳伦斯大学校友,哥伦比亚大学校友,达特茅斯学院教师,美国意外身亡者,毒死者,美国女性化学家

卡伦·伊丽莎白·韦特豪恩(英语:Karen Elizabeth Wetterhahn,1948年10月16日-1997年6月8日),是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毒物化学教授,亦是该校第一位女教授。她是一个出色的化学家,专门研究铬等重金属对人体的影响,知名于对有毒重金属的研究。她死于由一次意外酿成的汞中毒。

于一九九六年八月十四日,卡伦·韦特豪恩在进行有关二甲基汞的实验,在用移滴管处理二甲基汞时,不小心把一到两滴的二甲基汞撒到手上。当时她已经做好所有建议的防护措施,例如带上乳胶手套、在烟橱里进行实验,而且立即清理现场、脱掉受污染的衣服。当时的她并不知道二甲基汞的剧毒,所以没有特别留意,可是,后来研究发现二甲基汞可以穿透一般的乳胶手套,进入皮肤。

她在后来的头发测试里汞含量在事故的十七天后急剧上升,体内汞含量在意外后的第三十九天到达峰值,之后回落。 听力、视力等问题慢慢出现,而且她有腹痛、体重下降的症状。平衡失调和口齿不清等最突出的症状是在次年一月出现,她正式于1997年1月28日入院,后来证实汞中毒。她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后来更变为植物人,并且感受不到疼痛。

她最后于接触二甲基汞的十个月之后(1997年6月8日)与世长辞。。

卡伦·韦特豪恩是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化学教授,对金属毒性的机理颇为熟悉,尤其是铬、汞等金属。她埋首研究镍、铬等金属如何在人体中代谢,从而导致癌症。她在大学中出版过多于八十五份研究文献,教导过许多位学生。她在大学作为一个统领、综合的角色,旨在增加修读科学的女性。

当时二甲基汞是用来校正199Hg核磁共振波谱仪,但在这次事故后,科学家重新订立安全守则,而且不鼓励二甲基汞的使用。科学家因而发现二甲基汞能穿透聚氯乙烯和氯丁橡胶等,所以接触时必须穿戴特别手套,以免直接接触。

相关

  • 前哥伦布时期前哥伦布时期(英语:Pre-Columbian)包括,在明显受到来自欧洲的文明影响前,美洲的全部历史和史前史。时间跨度上,从旧石器时代人类最初迁入并居住于美洲,直到近代欧洲人殖民美洲。就
  • 意大利语意大利语(Italiano),中文也简称为意语,隶属于印欧语系的罗曼语族。现有约7千万人日常用意大利语,大多是意大利居民。另有28个国家使用意大利语,其中4个立它为官方语言。正规意大利
  • 芳香族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英语:Aromatic amino acids)是包含芳香环的氨基酸。例子有:苯丙氨酸、色氨酸是必需氨基酸,因为他们不能在人体中合成,必须从膳食中获得;组氨酸虽可自行合成,但其量不足
  • 约翰·威尔金森 (发明家)约翰·威尔金森(英语:John Wilkinson;1728年?月?日-1808年7月14日),是英国的一位著名实业家、发明家,发明制造出了镗床,1808年去世后安葬在自己设计的铁棺内,外号“铁疯子”(英语:Iron-Ma
  • 岛津纲贵岛津纲贵(1650年11月17日-1704年10月14日)日本江户时代大名、萨摩藩第三代藩主。1650年生,为岛津光久嫡长孙、岛津纲久嫡长子。初名延久。1667年,接受德川家纲的偏讳和松平氏名字
  • 罗森汉恩实验罗森汉恩实验(Rosenhan Experiment)是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大卫·罗森汉恩关于检验美国精神病患鉴定标准的一项著名实验,并当年发布在《科学》杂志上。这项研究被认为是对精神病
  • 多尔纳-阿里尼乡坐标:47°20′N 25°27′E / 47.333°N 25.450°E / 47.333; 25.450多尔纳-阿里尼乡(罗马尼亚语:Comuna Dorna-Arini, Suceava),是罗马尼亚的乡份,位于该国东北部,由苏恰瓦县负责管
  • 白吕纳白吕纳(法语:Jean Brunhes,1869年10月25日-1930年8月25日)是一位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生于图卢兹。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892年取得历史学和地理学的教师资格。曾先后在瑞士弗
  • 斗湖县斗湖县(马来语:Daerah Tawau)是马来西亚沙巴州斗湖省的一个县,县府为斗湖。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斗湖县人口约397,673人。和州内大部分县份一样,县内有很多主要来自菲律宾南部
  • 库鲁伯亚拉洞穴库鲁伯亚拉洞穴(英语:Krubera Cave)一译克鲁布拉山洞,也作Voronya Cave,位于格鲁吉亚阿布哈兹共和国加格拉区的阿拉贝卡山中。于1960年发现。2004年探查深度超过2000米,达208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