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飓风

✍ dations ◷ 2025-11-10 09:34:32 #地中海飓风

地中海飓风是由地中海生成的热带气旋,由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局及柏林自由大学负责发布;现时有6个气旋生成于地中海。


2011年11月,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认为首个正式的地中海热带气旋生成。由卫星分析处给予编号01M,并由柏林自由大学命名为罗尔夫(Rolf)。然而,并没有正式的机构负责监测活跃中的地中海热带气旋。

11月4日,由柏林自由大学监测下,在接近马赛的近岸上出现了另一个低压区,这是后来由柏林自由大学命名为罗尔夫的地中海热带气旋。一道低压槽在欧洲大陆上停滞,在曾经走过比利牛斯山之前,曾经接近该低压区并进行互动。导致强烈的降水出现在法国南部及影响意大利西北部地区,结果造成普遍的山崩和洪水。

11月5日,当罗尔夫越过法国中央高原的时候,气压已经下降至1000hPa。而一个静止锋正在马德里和里斯本之间,并在同一天接近罗尔夫。其后,其遇到了冷锋,并成为与罗尔夫相关持续了数天。

11月6日,该热带气旋由法国南部海岸线向地中海移动,穿越的时候直径仅仅缩小至150公里。其后,并开始略有减弱。

11月7日,罗尔夫逐渐接近巴利亚利群岛,在完全分开和过渡为阻塞高气压前,同时并与两道雨带影响欧洲大陆。 同日,改为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监测该热带气旋,并指定他为01M,标志着第一次正式监控的地中海热带气旋系统。其后,该系统发展出一个像不同的台风眼,螺旋雨带和对流变得更明显。在德沃夏克分析法的分析中,罗尔夫被分析为T值3.0。之后,对流强度开始逐渐下降,被指出中层和高层出现偏移。

11月9日,罗尔夫的强度急速下降,第二天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对其停止继续发出报告。但由柏林自由大学继续报告。

11月11日,柏林自由大学将罗尔夫从天气图上移除,并认为该系统已经逐渐消散。


2014年11月3日,有一股短波槽自英国开始向南延伸到北非,此低压槽所挟带的水汽亦造成马焦雷湖溢流。柏林自由大学气象研究所分别将南侧与北侧系统标示为“Qendresa I”及“Qendresa II”,原先北侧的“Qendresa I”的低层环流中心在11月5日逐渐填塞消失,短波槽在突尼斯东岸的克肯纳群岛发展出另一个低层环流中心,之后多数研究及报告皆以“Qendresa”称呼该中心,而短波槽在同日分别在法国东南沿海和阿尔及利亚形成两个高空环流中心,前者很快就被填塞而消散,后者则以割离低压形态移入西西里海峡。

肯德莎的低层环流中心在11月7日向北移动,在潘泰莱里亚与割离低压形态的高空环流中心合并成一个系统,此时因受约为摄氏23度的海温及中高层大冷池所造成的不稳定性,使得肯德莎的风场迅速闭合并急剧增强,数小时后在利诺萨岛附近观测出类似热带气旋的风眼结构。在肯德莎吹袭马耳他后,肯德莎失去锋面特征并被观测出更清楚的风眼结构。意大利使用的MOLOCH模式在此时分析肯德莎,认为其中心比周围温暖至少6℃,推估肯德莎已成为暖心系统,肯德莎在此时被认定是一股亚热带气旋。

肯德莎在巅峰时期的强度中心最低低压约为978百帕斯卡、最大持续风速约为110.9千米每小时(30.8米每秒;59.9节)、最大阵风则约为153.7千米每小时(42.7米每秒;83.0节)。然而,肯德莎受西西里岛的影响而往东北移动,但在意大利东部回转,肯德莎在11月8日向西移动到卡塔尼亚近海,并往南掠过叙拉古,肯德莎的结构受到陆地破坏及处在高风切变区域,强度迅速减弱,并在11月9日转变成非热带性质的系统,随后于11月10日移动到克里特,最终在11月11日消散。


2020年9月14日,一个上层低气压于地中海南部向东移动,低压区开始在锡德拉湾发展,并通过在水面形成暖心低压开始生成热带气旋,气旋在数小时内迅速发展,并以50千米每小时(31英里每小时)的风速缓缓地向西北方向移动。直到9月15日,其风速达到65千米每小时(40英里每小时),最低气压达到1,010百帕斯卡(30英寸汞柱)。预测显示气旋很有可能会因为附近27至28 °C(81至82 °F)的水温而成为热带气旋,天气模型预测指气旋会在9月17日或18日登陆希腊西岸。伊亚诺斯在地中海逐渐增强,形成疑似风眼结构。9月18日协调世界时凌晨3时正,伊亚诺斯以近120千米每小时(65节;75英里每小时)的风速和995百帕斯卡(29.4英寸汞柱)的最小中心气压登陆希腊,达到一级飓风的强度。登陆后,伊亚诺斯在9月19日转向南偏东方向移动,返回海面,并使风暴得以重组。其后逐渐减弱,并持续向南偏东移动,维持数天后于9月21日在昔兰尼加海岸消散。

10月29日一个热带扰动生成于地中海,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中。10月30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被评级提升至高,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同时将其升为热带低压。10月31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为热带风暴,柏林自由大学给予名称阿波罗。

11月9日,有一个温带气旋于地中海形成;,11月11日该温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等级,并获得名称布拉斯;11月13日晚间,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为布拉斯已经转化为亚热带气旋。

相关

  • 异氰酸甲酯异氰酸甲酯(Methyl Isocyanate),是由光气(Phosgene)与甲胺(Methylamine)作用后合成的化学品,多用于制造农药。这种化学物,与Zyklon B一样亦曾用于在二次大战时屠杀犹太人,也是印度博帕
  •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biophysical environment)是指生物或种群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总和,一般来说会包含影响生物生存、繁衍以及进化的因素,生态环境既可能小到只能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
  • 杨卡·库巴拉杨卡·库巴拉(白俄罗斯语:Я́нка Купа́ла,英语:Yanka Kupala或Janka Kupała,1882年7月7日-1942年6月28日),笔名Ivan Daminikavich Lutsevich(白俄罗斯语:Іва́н Да
  • 哲学王哲学王或哲人王,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一种统治者,他既爱智慧,又有智慧、可靠,并愿意过一种简朴的生活。这一概念近代受到了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批判,他认为
  • 冯亚荣冯亚荣(Cerezo Fung a Wing,1983年9月24日-),是一名足球运动员,司职后卫。他原籍苏里南,其父是中国人后代。他现时效力荷超球队迪加史卓普。
  • 伯恩赛德引理伯恩赛德引理(Burnside's lemma),也叫伯恩赛德计数定理(Burnside's counting theorem),柯西-弗罗贝尼乌斯引理(Cauchy-Frobenius lemma)或轨道计数定理(orbit-counting theorem),是群论
  • 莎哟娜拉!小黑《莎哟娜拉!小黑》(日语:さよなら、クロ),以1960年日本长野县松本市松本深志高中发生的真人真事为基础改编的电影。由妻夫木聪主演。
  • 特拉维斯·迪安纳特拉维斯·莱尔·迪安纳(英语:Travis Lyle Diener,1982年3月1日-),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身高1.85米,场上位置组织后卫。迪安纳就读于马奎特大学,并曾同德韦恩·韦德、史蒂夫·诺瓦克等
  • 李茂生 (法学家)李茂生(1954年10月1日-),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教授。日本一桥大学法学博士,台湾废除死刑运动参与者。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系学士、硕士。硕士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原先就读东京大学,因无法达到东京大学指导教授的认可标准而无法毕业,在原指导老师的联络与帮助下转到一桥大学,师从福田雅章,于1991年以86万字的博士论文〈日本战后行刑思想史〉获得一桥大学刑事法学博士(一桥大学创校以来所颁授的第八个博士,第一个外国人博士)。李茂生主要以米歇尔·福柯、乔治·阿甘本的理论冶炼刑事法,曾经主导台湾少年事件处理法的修正。教学
  • 万民中央教会万民中央教会(韩语:만민중앙교회)是韩国基督教系新兴宗教教会,于1982年由韩国牧师李载禄建立。传教士罗伯特·约翰逊比较了美国和韩国教会。他说起韩国人对基督教的热诚令人印象深刻,称他们整夜祈祷,然后去上班,甚至出席周三和周五夜间的聚会,然后在周日,他们整天留在教堂里。2004年,李建立了全球性的基督教电视网络,向世界各地传播福音,于2005年10月推出。万民中央教会拥有的教会数量居韩国首位李声称有120,000名信徒遍布世界各地的9,000个支教会。该教会已扩展到美国、日本、南美洲及非洲,信徒呈爆炸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