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迪蓬·纳瓦拉

✍ dations ◷ 2025-07-22 06:26:09 #尼迪蓬·纳瓦拉


尼迪蓬·纳瓦拉(泰语:นิติภูมิธณัฐ มิ่งรุจิราลัย;1960年6月5日—),泰国政治家,同时也是泰国著名的报纸专栏作家、媒体知名人士。

尼迪蓬·纳瓦拉于1960年6月5日在泰国桐艾府出生,但从小在尖竹汶府长大。他的祖先中,母系血统有来自中国的,父系血统中也有来自印度的。祖母是一位中国女性,姓李。尼迪蓬·纳瓦拉出生时名为卜崔·育普隆,随后改名为尼迪蓬·育普隆。但后来,他随着自己的养父,昭·纳瓦拉亲王(尖竹汶府前府尹农帕玛.纳瓦拉亲王的儿子)把姓氏改为纳瓦拉。

尼迪蓬·纳瓦拉小学就读于尖竹汶府的Benchamarachuthit学校(分别于2001年和2010年学校九十周年和一百周年校庆时荣获荣誉校友称号);随后获得尖竹汶府扶轮社奖学金赴澳大利亚圣伯纳中学学习,之后进入泰国联合学院,同时就读于蓝甘杏大学政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本科,和伦敦大学法学院校外课程本科(未完成学业)。

后进入朱拉隆功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修读研究生课程,泰国法政大学政治学院公共管理专业获硕士学位,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历史系获博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警察学校第15届法律及政治学专业并获得警官警衔。

之后以最高学历毕业于泰国警察学院、陆军学院、内政学院、四法学院、国防学院。

尼迪蓬·纳瓦拉于2006年以257420票击败沙马·顺达卫,兰荣·占提,罗萨拿·多席达谷,乌太·拼斋充,披集·拉达谷等260位候选人,获得曼谷最高选票并被选举为上议院成员。在接受任命之前,泰国于2006年9月19日发生了政变。

2006年获泰国国王御准,成为国家立法委员会成员,在此期间,他出任泰国商务委员会发言人、泰国匈牙利国会友好协会主席和各国议会联盟泰国分支机构管理委员会成员,以及亚洲议会联盟泰国分支机构管理委员会成员。

2008年9月8日,成立素旺那普党,出任党魁为期一年。此后于2010年1月8日加入为泰党,并于2011年7月3日国会下议院选举中以为泰党政党名单提名第24号候选人参选,成功当选,直到2013年12月9号国会下议院解散。

在担任国会下议院第24号议员期间,他出任国家国土资源环境委员会和外事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各国议会联盟泰国印度国会友好协会副主席。

2012年,作为泰国国会重要代表出席欧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会议,同年作为泰国国会代表团负责人出席瑞士日内瓦世界贸易组织会议。

2013年,作为泰国国会代表出席在美国纽约总部召开的联合国大会。

为易三昌大学的亚非研究学院主任;百兰斯学院(Tutor Moo)的创立者;泰叻报中《Open Sky to See The World》的专栏作家;同时也是3频道“打开镜头看世界”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相关

  • 饿狼传说饿狼传说(日语:餓狼伝説,英语:Fatal Fury)是1991年SNK发售的一款2D对战格斗游戏,以及此后的同系列对战格斗游戏,系列主角为泰利·波格。其同于SNK的拳皇系列中以队伍参赛的KOF格斗
  • 卡加延河谷区卡加延河谷是菲律宾第二大区,位于吕宋岛东部,包括5个省和3个市:巴丹群岛省、卡加延省、伊莎贝拉省、新比斯开省和季里诺省以及卡加延市、土格加劳市和圣地牙哥市。大区首府设在
  • 王善佺王善佺(1895年-1988年12月26日),字尧臣,四川石柱人,农学家,中国棉花育种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王善佺早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国留学,获乔治亚大学农学学士、科学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
  • 乌克兰化乌克兰化(乌克兰语:Українізація)是指乌克兰政府增加乌克兰语的使用和促进乌克兰文化发展的政策,具体表现在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出版,政府和宗教。这一术语,最突
  • 周同谷周同谷,名翰西,号鹤臞,明末清初江南常熟人。早年为诸生,补博士弟子员。后来进入史可法幕府,清兵入关后,为了避免被清朝征召,剃发出家,流寓昆山。有《同谷集》、《霜猿集》等。曾作诗
  • 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第7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旨在奖励1999年最优秀电影的一场晚会,于太平洋时区2000年3月26日下午17点30分(北美东部时区晚上20点30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
  • 奕橚奉恩镇国公奕橚(1808年12月23日-1866年2月25日),贝子绵岫第一子,母侧室崔佳氏,其父为吉龄阿,愉郡王系第五代。他在嘉庆十三年十一月(1808年)出生,道光九年十二月(1829年)受封二等辅国将
  • 柳江柳江,位于中国贵州省东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是西江第二大支流,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于广西象州县注入西江红水河段。干流全长751千米,流域面积58270平方千米。柳江上游称都柳江
  • 连图尔岩坐标:.mw-parser-output .geo-default,.mw-parser-output .geo-dms,.mw-parser-output .geo-dec{display:inline}.mw-parser-output .geo-nondefault,.mw-parser-output .geo-multi-punct{display:none}.mw-parser-output .longitude,.mw-parser-output .latitude{white-space:n
  • 飓风伊莎贝尔</noinclude>美国加拿大飓风伊莎贝尔(英语:Hurricane Isabel)是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最强烈,造成损失最惨重,死亡人数最多的飓风,也是该季第9个获得命名的风暴,第5个飓风和第2个大型飓风,于9月6日在大西洋热带海域的佛得角附近由一股东风波形成。系统朝西北方向前进,进入一片水温较高,风切变很弱的环境后稳步加强,于9月11日达到风速每小时270公里的最高强度。经过四天的强度波动后,飓风逐渐减弱,于9月18日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外滩群岛以风速每小时165公里的强度登陆。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