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轴(又称卷轴装)是一种装帧方式,把绘画或书写的材料平日滚成卷状,达至传递讯息或装饰的效果。
卷轴的长形纸一般是把多张纸黏在一起,或在木浆倒模时特别度身订造。因应不同资料的分类方法,亦可在卷轴上刻上分段及分部的记号。在由上而下,开始绘画或书写的时候,卷轴一般都被完全打开,写完相关段落后才卷起。书写的左右方向则按语言来定。
此外,于中国内由木简或竹简捆绑而成的简牍,亦属于卷轴的一类。有不少纸制或纺织品制作的卷轴为了更好收藏及舒卷,在两端或左端是装上长轴。
在中国以至附近的东亚地区当中,目前仍完整保存的最古老纸张卷轴,可追溯到公元868年编写,于敦煌发现的佛教经典《金刚经》,全长有4.9米。总括来说,东亚卷轴一般用作较短的画,以至较长的韵文或散文皆有。但也有较长的画卷如中国的《清明上河图》卷及日本的《源氏物语绘》卷等。
亦有一些手风琴式的卷轴,方便宗教人士在查明经文段落时,不用把卷轴完全打开,这种装帧方式称为经折装。亦有其他国家较少见的挂墙卷轴,主要作观赏和修饰环境之用。
公元前数千多年,中国纸张尚未引入以前,已经有木简和竹简捆绑成的简牍,直到东汉时期逐渐被纸张所淘汰。而在中国以至附近的东亚地区当中,目前仍完整保存的最古老纸张卷轴,可追溯到公元868年编写,于敦煌发现的佛教经典《金刚经》,全长有4.9米。总括来说,中国卷轴一般用作较短的水墨画,以至较长的古文或散文皆有。
其形式可分为“长卷”与“挂轴”两种:
古代中国曾出现过为方便卷轴书写而制成的“印度墨水”,是以煤烟和灯油混合驴皮和麝皮纤维而成。此墨水有相当高的黏结性和融合度,对卷轴这类储存大量资料的文献有莫大的辅助作用。
卷轴被视为古埃及,亦是整个欧洲及西亚地区内,第一种可供涂改的文献媒介。羊皮纸卷轴则被视为第一种用来纪录经文或文学的媒介,是拉丁民族引入书本以前的主要用具。即使散装纸张在后期越见普及,卷轴在那个时代仍被好好推崇。
在古埃及,卷轴一般是以莎草纸制成。经历多年变化,这些纸张已出现墨水褪色、黏在一起和铺满麈埃的问题,不便于阅读和考古学研究,例子有翻译时候,篇章发现有重复的死者之书。
卷轴是古希腊的象征之一,一般用作记载人文科学的著作。人们亦会为特别铸造一个墩座。这些文化传承至后来的罗马帝国。
犹太人相传摩西五经在公元前1200年由摩西编写在卷轴上,合共有304,805个字母,约79,000个字词。昔日卷轴不是使用纸张,而是使用教规下允许屠宰的动物,如小牛、羊和山羊的皮所制成。其后,卷轴因为其持久性而被同族人士广泛使用。卷轴副本的手抄过程相当漫长和繁复,类似摩西五经的经文往往达2,000小时之久。在严谨的守则下,犹太人抄写卷轴是不容许错误和不清晰,亦不可在无合理原因下随意复制。
在叙利亚及巴比伦的犹太人部族亦有使用卷轴的习惯,但地势环境令其使用较特别的鹿皮制作。卷轴的质素和耐久性在族人间享负盛名,造就日后与欧洲和印度商人的紧密经贸关系。
根据《圣经》记载,在第一世纪耶稣时代的犹太会堂仍普遍使用卷轴式书卷。早期基督徒自采用册式书卷后,卷轴的使用量便骤减。在意大利南部,卷轴会特别用来辅助基督教礼拜仪式的举行。
中世纪初期,卷轴的使用主要是延续犹太人的习俗,但经由天主教向较多地方传播,抄写错误亦因为广泛使用而增多。有学者曾发现,抄写在卷轴上的基督教新约圣经有近200,000个版本,差异可以很大。
中世纪后期,卷轴因散装纸和书本出现而开始没落,只有记载重要官方文件、珍藏历史档案和国际条约时才会用到。这些卷轴所用的都是上等羊皮纸制作,再放入纯银或纯金铸造的罐中,并刻上见证人的名字。
直到现代,实际应用卷轴的情况几乎都在远古的仪式和装饰上。另外,20世纪时出现了卷轴形状的显示器,配合各种应用软件和硬件结合成一种新的阅读媒体;21世纪更出现了电子纸,可以弄成卷轴的模样作收藏,但藏载的内容相对当年高出许多。
部分卷轴会被用作教学用途。虽然制作费用高昂,但对老师和学生来说,观看和完成整部课文作业会变得更为容易。现时,组织“The Textmapping Project”的领导人Dave Middlebrook拥有制作教学卷轴的专利。
卷轴的结构本身亦促使类似形状的事物出现。微缩胶片、录像带和电影胶卷,都是参照了卷轴的卷状。
迷你卷轴是用一些面积较小的长纸条制成,用来记载会计数字、法律条约内容和小型手抄。这些卷轴尽管较为窄小,但可长达60厘米至2呎,记载内容跟一般卷轴不相伯仲。体积细小的迷你卷轴一般会放在特制的柜中储存。最著名的迷你卷轴名为毕德麦雅卷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