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可存活种群(英语: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MVP)是物种种群能够在野外生存的下限,是指生物种群可以存在而不会因自然灾害、种群数量、环境或遗传随机性而绝灭的最小可能规模。“种群”为相似地理区域内同一物种构成的一组可相互杂交的个体,它们与其他群体的基因流动可忽略。最小可存活种群通常指野外种群的情况,但也可用于迁地保护(英语:Ex situ conservation)(如动物园种群)。该术语常用于生物学、生态学和保育生物学。
对于一个物种的延续而言,多大的种群规模才足够并无唯一定义,因为物种能否生存,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随机事件。因此,最小可存活种群的任何估算都取决于所使用的种群预测模型。比如可以用一组随机预测来估计,为了实现一段时间后(例如1000年),种群有一定的生存概率(例如95%或99%),初始种群规模需要有多大(基于模型中的假设)。也有些模型使用世代而不是年作为时间单位,以保持分类单元之间的一致性。这些预测(种群生存力分析(英语: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使用计算机模拟来模拟种群,使用种群统计和环境信息来预测未来的种群动态。在重复环境模拟数千次后,可得出最小可存活种群的概率分布。
小种群从不利的随机事件中恢复的能力较小,因此小种群比大种群的绝灭风险更大。此类随机事件可分为四个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