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号反坦克手榴弹

✍ dations ◷ 2025-05-17 23:35:00 #74号反坦克手榴弹

74号反坦克手榴弹,俗称黏性炸弹(英语:Sticky Bomb),是一款英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设计和生产的手榴弹。它是其中一种为英国陆军和国土警卫队而开发的反坦克武器。由于英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失去了大量的反坦克炮,它此时便成为一项替代品,以解决反坦克炮数量不足的问题。

74号反坦克手榴弹由第一防卫司(MD1)设计,它内部有一个盛载硝酸甘油的玻璃球,其表面被糊上了强力黏合剂,用以固定于金属外壳上。当用户拉出手榴弹手抦上的针,外壳会一分为二而露出玻璃球,另一支针将启动爆炸机制。用户然后需要将它放上敌方坦克或其他载具,亦必需用少许力以打破玻璃球。它黏附上载具后,启动其手抦上的杠杆会启动一个5秒的爆炸倒数,5秒后硝酸甘油就会爆炸。

该手榴弹的设计有几处缺陷。测试时,它不能黏附布满灰尘和泥土的坦克。再者如果用户不小心拉出它手抦上的针的话,玻璃球很容易就会黏上制服。陆军部军械局没有批准英军使用它,但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介入并批准其生产。由1940年到1943年,其生产商,凯氏兄弟公司大约生产了250万个74号反坦克手榴弹。它的主要用户是国土警卫队,但在北非的英国和英联邦军队亦有使用,在新几内亚战役亦有被澳大利亚陆军采用。法国游击队亦有使用。

随着法国战役结束和英国远征军从敦刻尔克撤离,德国可能会入侵英国本土。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英军并没有足够能力保卫本土。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几星其后,英国本土只有27个师的兵力。 他们特别缺乏反坦克炮,由于有840门在撤退时遗在法国,所以本土只剩下167门,而弹药也有匮乏的迹象,以致法规禁止任何炮弹被用于训练目的。

基于以上问题,导致较先进的武器被优先分配给英国军队,国土警卫队被迫使用一些过时的武器和弹药。

第一防卫司的两个成员米利斯·杰弗里斯少校 和史图瓦·麦克雷少校,想出了一个主意,他们的主意是制造一种在抛出后会黏附上敌方坦克的手榴弹。在试验时,麦克雷试着用橡皮泥填充进自行车橡胶内胎,但不但不够准确,黏力也不足。 他认为球状是最好的投掷物形状。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此时关注着英国本土的反坦克防御状况,他得悉此款手榴弹的研发工程后,开始敦促其开发和生产。 在1940年6月,测试正式开始,手榴弹已被正式命名为“74号反坦克手榴弹”,然而测试结果并不理想,因为它不能黏附布满了灰尘和泥土的坦克。 因此,军械局并没有批准将它成为制式装备。 然而,丘吉尔下令进行下一步测试,而下一步测试在同年7月进行,他也亲自观看了演示,之后更下令将它投入生产。 他在1940年10月的备忘录写着“黏性炸弹。生产一百万个”。 它的生产由一间在斯托克波特的化学品制造公司,凯氏兄弟公司负责,它负责提供黏合剂,并装上炸药和雷管。 由1940年至1943年,该公司大约生产了250万个74号反坦克手榴弹。

手榴弹内部有一个玻璃球,其中载有约1.25磅(约0.57千克)的硝酸甘油。玻璃球被一层弹力织物包着,弹力织物外层还涂上一些黏鸟胶。因为使用了黏鸟胶的缘故,它才得到“黏性炸弹”的绰号。 它的外壳由两个空心的金属半球体制成,玻璃球接着就放入外壳,外部有木制手柄固定它的位置,里面还有一个5秒的导火线。 木制手柄上还有两支针和一个杠杆,第一支针拉出时,外壳脱落,而第二支针则启动它的引爆机制。这令它进入待爆状态,杠杆同时下坠,确保引信成功,然后用户将跑到坦克附近和把它黏到其装甲上,用户需使用适当力度打破玻璃球,以便将硝酸甘油淋上装甲表面。 用户亦可从远处把它扔上坦克车体。

该手榴弹的设计有缺陷,用户被建议移动到坦克附近,并把它黏到其装甲上,而不是从远处抛上坦克车体。因在投掷的过程中,黏鸟胶很容易黏上用户的制服。 此外,当它存放了一段时间后,硝化甘油开始变质而变得不稳定,令使用的难度提高。 由于74号反坦克手榴弹是一种短距离武器,用户需匿藏在战壕里或其他隐蔽的地方,直到坦克开近他们的藏身处,然后才能把它黏上坦克后方,因坦克后方的装甲是最薄弱,是致命要害。 第二代的设计采用了塑料外壳,以及使用了雷管。

该手榴弹在1940年首次分配予国土警卫队。 尽管军械局没有批准正规部队使用它,一批74号反坦克手榴弹以训练为理由被分配予国土警卫队。 它也在北非战场被英国和英联邦军队用作反坦克武器。在1943年2月,当非洲军向塔莱进军时,他们利用它摧毁了6辆德国坦克。 澳大利亚陆军也获配一些74号反坦克手榴弹,在瓦乌战役 和米尔恩湾战役使用。 其中一部分更提供给法国游击队。

相关

  • 亨利亨利(Henry),符号表示为H,是电感的国际单位制导出单位。如果电路中电流每秒变化1安培,则会产生1伏特的感应电动势,此时电路的电感定义为1亨利。亨利在国际单位制中的量纲是V·A-1
  • 即时PCR即时聚合酶链式反应(英语: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一种在DNA扩增反应中,以萤光染剂侦测每次聚合酶链锁反应(PCR)循环后产物总量的方法。此实验法已被众多科学家采
  • 1801年1801年逝世人物列表: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台东美术馆台东美术馆(英语:Taitung Art Museum)位于台湾台东县台东市区中,为全台第一座县级美术馆,其又有东美馆之称呼,目前由台东县政府文化处管理。台东美术馆最早是台东县政府为配合行政
  • 莽古济莽古济(1590年-1635年),后金格格,努尔哈赤之女,生母为清太祖继妃衮代。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出生。万历二十七年三月,太祖率军击败哈达部,哈达部部长孟格布禄和吴尔古岱父子被俘。太祖
  • 发生爆炸2013年墨西哥气罐车爆炸事件是于2013年5月7日,在墨西哥墨西哥州埃卡特佩克莫雷洛斯圣卡斯密兹利斯塔克的一辆载有液化石油气的气罐车在85号联邦高速公路上失控,撞上了多辆汽车
  • 考斯比一家《考斯比一家》(The Cosby Show)是一部美国的电视情景喜剧,由比尔·考斯比主演。1984年9月20日,《考斯比一家》首度在NBC电视网中播出,其后共制播了8季。节目的中心聚焦于Huxtabl
  • 塔内·库尔巴斯塔内·库尔巴斯(爱沙尼亚语:Tanel Kurbas,1988年5月8日-),爱沙尼亚篮球运动员,现在效力于爱沙尼亚球队Tartu Ülikool Korvpallimeeskond。他也代表爱沙尼亚国家男子篮球队参赛。
  • 瑞春院瑞春院(1658年3月4日-1738年7月25日),德川幕府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的侧室。通称阿传之方、三之丸殿、御袋殿。父亲是下级武士小谷正元(小谷权兵卫)。后来正元改名为堀田正元(堀田将
  • 加布里埃尔·莱斯特加布里埃尔·莱斯特(Gabriel Lester)(1972年2月6日-),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是一位视觉艺术家、电影导演,生活工作于阿姆斯特丹及上海。他的创作形式包括音乐、影片、空间装置、行为艺术、雕塑、建筑、摄影和散文。1972年生于阿姆斯特丹,父亲为美国人,母亲是比利时人,他在荷兰长大。1984年,他搬到了格罗宁根市,在这个时期他萌生了对街头文化的兴趣,并开始涂鸦。之后,莱斯特用循环带、盒式录音机和唱机转盘制作过说唱音乐。再后来他便使用数码采样器和音序器来制作音乐了。1986年,他跟Andy G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