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曼巴
✍ dations ◷ 2025-09-02 10:06:10 #曼巴
曼巴蛇属(拉丁属名:Dendroaspis)为眼镜蛇科的一属,其成员被统称为曼巴蛇。目前共有4个已经确认物种及两个亚种,全部为非洲移动迅速且带有剧毒的毒蛇。曼巴蛇在非洲亦为声名狼藉的蛇类,当地流传了不少有关它们的传说及故事,特别是黑曼巴蛇。曼巴蛇属的属名为“Dendroaspis”。此字来自于拉丁文中,意指“树上”的“dendro”及“毒蛇”的“aspis”两字。曼巴蛇属的成员大多数为树栖性,只有当中的黑曼巴蛇多在地面活动。它们都是日行性,在白天外出捕猎小型哺乳类、鸟类、蜥蜴等生物,到了晚上会回到同一个地方休息。曼巴蛇与眼镜蛇为近亲。它们在防卫时的行为也非常相似。遇到威胁时,曼巴蛇会抬起身体的前端,胀平其颈部,并发出低吼声。不过,它们颈部的扁平程度却没有眼镜蛇的那么明显。在这当中,黑曼巴蛇为世上移动速度最快的蛇。其因此而被误认为会追着人攻击。可是刚好相反,黑曼巴蛇主要是用速度逃离危险而非寻找麻烦,它们也只在受到挑引时才会发动攻击。虽为高度危险的蛇类,但由曼巴蛇所造成的蛇咬个案相对其他一些毒蛇而言并不多。这是因为它们的栖息场所并不非常接近民居。另外,所有曼巴蛇都会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避免与人类发生冲突,就和别的蛇一样。所有曼巴蛇均带有剧毒,它们的毒液里主要含有神经毒素,另也包括心脏毒素。不同种类的曼巴蛇的毒液成分及比例也会有差别。再者,即便是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毒性也会稍有不同。人类若在被咬后不即时求医并得到正确的血清治疗的话,就很有可能会丧命,因为毒液会使心肺功能衰竭。在有效血清面世前,黑曼巴蛇的蛇咬曾造成过100%的死亡率,因为此蛇较易发怒并有较高的攻击性,在每次的防卫攻击里都会注入足以致命的毒液分量。不过,随着医疗的进步,由曼巴蛇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及比率已经大大降低。曼巴蛇毒素(Dendrotoxins)有多个种类,它们会抑制不同生物机体的正常运作(以下列出主要的毒液活跃成分):“*”也包括所有已提名的亚种。T模式种东部绿曼巴蛇 Dendroaspis angusticeps黑曼巴蛇 Dendroaspis polylepis简氏曼巴蛇 Dendroaspis jamesoni西部绿曼巴蛇 Dendroaspis viridis
相关
-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是测量定量血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它是血常规检测中的一项。 该指标的成年人正常范围大约在320-
- HLA-A2XPG, 3RL1, 3RL2· plasma membrane · integral to plasma membrane · ER to Golgi transport vesicle membrane · integral to membrane · phagocytic vesicle me
- 感性感性(英语:Sensibility),是人类经由感官,对于某种事物产生直接感觉与情绪的一种能力,相对于理性的概念。这个概念在18世纪时起源于英国,对于知识是如何获得,这个课题进行讨论时产生
- 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亦作柠檬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循环以循环中一个重要中间体柠檬酸命名,又因为柠檬酸是一种三元羧酸,该反应又
- 基本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一系列由物理学家订定的基本标准单位。国际单位制共有7个基本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用的单位名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中华民国用的单
- 蛩蠊蛩蠊,是蛩蠊科(Grylloblattidae)的无翅昆虫。它们生活在高山上的寒冷地区,并不能在20℃以上的环境中生存。其外观令发现的科学家感到疑惑。第一个被命名的物种北美蛩蠊 ( Gryllo
- 丹尼尔·卢瑟福丹尼尔·卢瑟福(英文:Daniel Rutherford,1749-1819),苏格兰化学家,氮气的发现者之一。丹尼尔的父亲约翰·卢瑟福(1695年-1779年)是爱丁堡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七岁时他在私人教育家蒙代
- 宇宙形成的前20分钟宇宙年代学,或宇宙年表依据大爆炸之宇宙论描述宇宙的历史和未来,目前的宇宙如何由普朗克时期随着时间演化的科学模式,使用宇宙的共动坐标系时间参数。宇宙膨胀的模型即是所知的
- 扁虫动物总门扁虫动物原本是扁形动物门的同义词,此处是几个门的统称,属于两侧对称动物,也被归类为扁虫动物总门(学名:Platyzoa),但此分类尚未成为共识。本总门包括以下门:扁形动物和腹毛动物没有
- 咖啡酸(E)-3-(3,4-dihydroxyphenyl)-2-propenoic acid3,4-Dihydroxybenzeneacrylicacid3-(3,4-Dihydroxyphenyl)-2-propenoic acid3-(3,4-二羟苯基)-2-丙烯酸3,4-二羟基苯丙烯酸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