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盖弥彰,或此地无银三百两,指试图隐藏某事,反而造成此事为人知。
“欲盖弥彰”一词出自《左传》。春秋时代发生鲁邾交兵,前511年,邾国的黑肱将封地滥送给鲁国。由于关系到领土变更,此事便在《春秋》上纪载下来。《左传》对此评论,说本来黑肱是个没没无名的人,但因为做了这件叛国的不义之事,被史书纪录下来。
冬,邾黑肱以滥来奔,贱而书名,重地故也。君子曰:名之不可不慎也如是。夫有所有名,而不如其已。以地叛,虽贱必书地,以名其人,终为不义,弗可灭已。是故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此地无银三百两”出自民间故事,相传有人把银子埋在地底下,因为怕被盗取,就在上面插著“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牌子。然而此事邻居看到,挖走银子,并插上“隔壁张三未曾偷”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