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尔凡(波斯语:شروان、阿塞拜疆语:Şirvan)是一个古地名,又称希尔万,位于当今的高加索东部。现在,该地是阿塞拜疆的工农发达地区,位于里海西岸与库拉河之间,希尔凡平原座落在该地的中央。
史学家弗拉基米尔·米诺斯基(Vladimir Minorsky)认为希尔凡、莱伊赞和贝拉坎这些地名源自里海沿岸的伊朗语支。希尔凡是伊朗男子的名字,意指柏树,相当于阿拉伯语里的萨尔夫,当今波斯语用以描述柏树。这个名字亦与萨非王朝沙阿阿努希拉万有关联。希尔万则有狮子保护者的意思,库尔德语里的希尔凡同样是指狮子保护者,这是男子常用的名字。在基尔库克(库尔德斯坦南部)附近有一座叫希尔凡纳的城堡。
根据《伊斯兰教百科全书》,希尔凡包含高加索东脉至库拉河之间的地区。当地的统治者的控制范围北达里海西岸,南至巴库,西进舍基地区。在萨珊王朝至中世纪伊斯兰时期,希尔凡所辖的拉伊赞是一个封地。
19世纪当地史学家阿巴斯古卢·巴基哈诺夫(Abbasgulu Bakikhanov)称“希尔凡以里海为东界,南及库拉河,毗邻莫汗和亚美尼亚”。
希尔凡沙阿是中世纪伊斯兰时间阿拉伯波斯王朝的头衔,拥有此头衔的统治者在800年至1607年期间作为萨非王朝的附庸或独立统治该地区。
到塔赫玛斯普一世统治时期,希尔凡沙阿被废止,希尔凡成为了波斯的一个行政区划。希尔凡在1578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波斯到1607年才收复希尔凡。1722年,库巴统治者向彼得大帝投诚,巴库及里海沿岸被俄国人占领。1724年,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签订条约,巴库沿岸地区被划归俄罗斯,希尔凡的其他部分则由奥斯曼帝国控制。纳迪尔沙在1735击败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将该地的控制权交给阿夫沙尔王朝。
卡扎尔王朝再度重新统一波斯,高加索的酋长们必须要在俄罗斯和波斯之间作出抉择。希尔凡的统治者穆斯塔法在1805年向俄国人投诚,并在翌年占领德本及巴库,但他在不久后却向波斯示好,寻求援助。根据《古利斯坦条约》,波斯放弃德本、库巴、希尔凡及巴库。不过,穆斯塔法与波斯仍存在秘密协议。1820年,俄军侵占希尔凡,穆斯塔法逃入波斯,谢马哈也被纳入俄国领土。
虽然希尔凡人是古代用语,但现今的阿塞拜疆人仍用以指称希尔凡地区的人民。在古代,希尔凡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属于高加索语族。到塞尔柱帝国时期,当地人口开始出现伊朗化和突厥化的现象。现今当地的大部分居民是说突厥语的阿塞拜疆人,高加索语族和伊朗语族则占少数。
希尔凡的人口原本是古高加索人,说高加索语。现在,诸如乌第语、列兹金语及阿瓦尔语等高加索语仍流通。
自阿契美尼德王朝至安息帝国时代,伊朗人已开始渗进希尔凡。不过,在萨珊王朝时代当地设立了波斯的殖民地,他们的影响力才真正显现出来。弗拉基米尔·米诺斯基称“伊朗殖民者在外高加索出现,特别是在山口附近,他们在吞并原居民之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希尔凡、列兹金、贝拉坎等地名显示这些伊朗移民主要来自里海南岸吉兰等地区”。阿拉伯史学家马苏第指出波斯人已分布在阿兰、贝拉坎、德本、沙巴朗、马斯喀特及约旦。自9世纪起,希尔凡的波斯语系城市人口逐渐增加,而乡间人口则仍使用高加索语。到19世纪,希尔凡仍有大量的塔特人聚居,他们自称是萨珊王朝时代波斯殖民者的后裔,但由于其文化和宗教与突厥语系的阿塞拜疆人相近,塔特人在一定程度上已被同化。
在卡扎尔王朝时代,突厥人已开始渗透希尔凡,但对于他们的聚居地却没有清晰的说法。虽然希尔凡在萨非王朝时代之前保留着波斯文化,但到塞尔柱时期该地已开始突厥化。萨非王朝之后突厥化开始加快,当地居民接纳了突厥语言,逐渐形成了当今的阿塞拜疆人。
希尔凡的主要居民包括了说突厥语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根据1891年出版的《地球及居民》:
根据1855年出版的《图解俄罗斯帝国》,希尔凡的居民主要由波斯人组成:
不过,俄国在1890年至1907年出版的《布洛克豪斯和叶夫林百科全书》称巴库省的许多居民是“阿塞拜疆鞑靼人,他们不应该被称为波斯人,虽然他们与波斯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他们说突厥语”。
为了识别伊朗与突厥的突厥语族,俄国人在19世纪末采用了“阿塞拜疆人”这个字汇指称伊朗的突厥语族。《布洛克豪斯和叶夫林百科全书》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