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波罗密

✍ dations ◷ 2025-08-01 05:42:51 #十波罗密

波罗密又译波罗蜜(巴利语、梵语:पारमि,Pāramī),或作波罗蜜多(梵语:पारमिता,Pāramitā;标准藏语:ཕ་རོལ་ཏུ་ཕྱིན་པ་,罗马化:),意译到彼岸、事究竟、度无极,简称为度,佛教术语。指以大悲心与行善的方便善巧智作为基础的圣洁素质,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成就无上究竟菩提的根本资粮(sambhāra)。

按照1930年《中等佛学教科书》,十波罗密是“布施波罗密”(Dānapāramitā)、“戒波罗密”(Śīlapāramitā)、“忍辱波罗密”(Kṣāntipāramitā)、“精进波罗密”(Viryapāramitā)、“静虑波罗密”(Dhyānapāramitā)、“般若波罗密”(Prajñāpāramitā)、“方便波罗密”(Upāyapāramitā)、“愿波罗密”(Pranidanapārañjaṭ)、“力波罗密”(Balapāramitā)和“智波罗密”(Jñānapāramitā)。

按照1922年《佛学大辞典》,在胎藏界曼荼罗的虚空藏院,有檀波罗蜜、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这十波罗蜜菩萨。十波罗蜜菩萨是虚空藏菩萨左右诸尊的上段。

由“Pāramā”和后缀“ī”所组成,“Pāramā”意为“至上的”,在这里特指菩萨,在此波罗蜜解释为“菩萨的责任”或“菩萨的财富”。“波罗蜜多”的后缀“多”(-tā),通常添加在抽象名词之后,表示具备这样的性质、状态。例如“法”梵语为dharma,“法性”梵语为dharmata。

从梵语字典里面的梵英翻译来看,“波罗蜜”翻译有两种:

古汉语早期译“波罗蜜”为“度”,以为词根是“pāram”(对岸,彼处),故解读为渡到彼岸,“到彼岸”意谓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因佛法横越烦恼大海而渡到涅槃解脱的彼岸。藏语的波罗蜜多(pha rol tu phyin pa)亦作“到彼岸”解,拆为“pha rol tu”表示“彼岸”(pāram),以及“phyin pa”表示“到达”(ītā)。

在南传佛教体系中,波罗蜜有十种,出自《小部·本生》、《小部·譬喻》、《佛种姓》、《行藏(英语:Cariyāpiṭaka)》及其注释书。巴利本生的经传注释记载释迦牟尼佛前世善慧被燃灯佛授记未来成佛时,思惟这十种波罗蜜。《解脱道论》也记载这十种波罗蜜。

明昆长老所编著的《南传菩萨道》(Great Chronicle of Buddhas,又译《大佛史》)将十波罗蜜视为声闻、缘觉与菩萨的共学道品,而非菩萨特德。

上座部佛教的巴利三藏和注释中载有菩萨道的修行方法,称为“大菩提乘”(Mahābodhiyāna),自古至今皆不乏其实践者。要成为菩萨(bodhisatta)必须发“至上愿”(abhinīhāra),并得到佛陀的亲自授记。在得到佛陀授记之后,菩萨至少必须用四阿僧祇及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圆满十种波罗蜜。这十种波罗蜜分别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出离波罗蜜、智慧波罗蜜、精进波罗蜜、忍耐波罗蜜、真实波罗蜜、决意波罗蜜、慈波罗蜜、舍波罗蜜。当菩萨修习诸波罗蜜达到圆满时,就能证悟等正觉,成为一切知佛陀。

上座部佛教十波罗蜜可以再缩小为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与智慧。

部派佛教时期,说一切有部毘婆沙师(迦湿弥罗)立四波罗蜜:布施(dāna)、持戒(sīla)、精进(viriya)、智慧(prajñā;即般若),以此统摄异说,将外国师别立的忍辱(kshanti)摄于戒,禅定(dhyāna)、多闻摄于慧,戒、慧满即名彼满。

《增壹阿含·序品》,说出世部所诵《大事(英语:Mahāvastu)·多佛品》,《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乃至于《佛本行集经》、《修行本起经》、《六度集经》等,皆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波罗蜜,而为大乘佛教所采用。

又名六度无极: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毗梨耶(精进)、禅那(禅定)、般若(智慧)。其中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渊源,故又称诸佛之母。

《法华经》、《般若经》、《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等诸多大乘经论皆取此说。宝行王正论说,布施、持戒为利他,忍辱、精进为自利,禅定、智慧为解脱,略摄大乘义。此六波罗蜜为戒、定、慧三无漏学所含摄,又统摄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俱称为六度万行。

大乘佛教又说有十波罗蜜(十度),为六波罗蜜上再设方便(upāya;沤波耶)、愿(pranidhāna;钵罗尼陀那),力(bala;波罗)、智(jñāna;若那)。

《解深密经》载,六波罗蜜之外另施设四波罗蜜之原因,谓方便波罗蜜为施、戒、忍三波罗蜜之助伴;愿波罗蜜为精进波罗蜜之助伴;力波罗蜜为禅波罗蜜之助伴;智波罗蜜为般若波罗蜜之助伴。

欲证佛菩提道必修十波罗蜜直至圆满,方有资粮能圆成佛道。在成唯识论称为十胜行,即菩萨在十地时所修行的道法,“谓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方能证得“究竟转依”。

相关

  • 糨糊糨糊又称浆糊,是一种以糯米或其它富含淀粉的谷物为主原料制成的天然黏合剂。功能与胶水、树脂大同小异,主要用来沾黏。糨糊是古代中国和邻近国家经常使用的一种黏合剂,即使在迈
  • 中国历年节育手术表本表列出中国大陆历年卫生统计数据中的节育手术例数。数据来源:《2013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表8-8-1。历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公布的计划生育统计数据,与上表
  • 文森特·普莱斯小文森特·伦纳德·普莱斯(英语:Vincent Leonard Price Jr. ,1911年5月27日-1993年10月25日)是一名美国演员,虽然也出演其他种类的影片,但主要以他在恐怖片中扮演的角色为人铭记。
  • 乔治·利沃维奇·卡托瓦乔治·利沃维奇·卡托瓦(俄语:Георгий Львович Катуар ,1861年4月27日-1926年5月21日),法国血统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年轻时曾在柏林学习,后来结识柴可
  • 叚鑂叚鑂(?-?),字文贵,顺天府固安县(今河北省固安县)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三甲第一百二十二名进士。授山东高密知县,被征陞刑部主事,调兵部,升员外郎。曾祖父叚纪;祖
  • 叛逆性骚扰《叛逆性骚扰》(Disclosure ),是一部1994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改编自麦克·克莱顿的小说,巴瑞·李文森导演,迈克尔·道格拉斯与黛米·摩尔主演的悬疑片。汤姆·山德斯(迈克尔·道格拉
  • 泰克尔·马蒂亚森泰克尔·马蒂亚森 (丹麦语:Therkel Mathiassen, 1892年9月5日-1967年3月14日) 丹麦考古学家、民族学家。1921~1923年在哈得孙湾以西、以北发掘,发现图勒地区史前爱斯基摩文化。
  • 第1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第15回日本电影学院奖于1992年3月20日公布并举行颁奖仪式。
  • 清涧河清涧河,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北部的一条河流,为黄河右岸支流,源流称中山川,发源于延安市安塞区东北坪桥镇党渠村安保塌以西白猪山北麓,向北流注入阳咀水库,出库后向东南流,注入
  • 7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