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魂索

✍ dations ◷ 2025-10-19 09:28:56 #1948年电影,英语电影,美国LGBT相关电影,纽约市背景电影,美国惊悚片,美国剧情犯罪片,亚弗列德·希区考克电影,华纳兄弟电影,精神病患者题材电影

《夺魂索》()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在1948年所执导的电影,亦是希区柯克的第一部彩色影片。由詹姆斯·斯图尔特、约翰·道尔、法利·葛伦格等人主演。灵感取材自1924年轰动一时而影响深远的谋杀案“李奥波德与勒伯案”、以及此案在1929年改编的舞台剧。

《夺魂索》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最具实验性质、前卫且创新的作品。其中最出名的特色,在于它是电影史上第一次尝试使用连续长镜头拍摄作业,80分钟的电影只有10个镜头。此片也以探讨费奥多尔·杜思妥也夫斯基和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著作及学说、以及同性恋、“谋杀的艺术(英语:Art of murder)”等题材而独树一格。

甫自哈佛大学毕业的布兰登·萧(约翰·道尔)、菲利普·摩根(法利·葛伦格),自认已是不受世俗道德规范的菁英份子,为了实现谋杀做为一种艺术创作,将他们所认定的“劣等人”,大学同学大卫·坎德利,邀至他们的豪华公寓中饮酒、击昏、用绳索勒死,并把尸体放在藏书用的大型木箱中。

布兰登和菲利普竟不取消原本在这天傍晚举办的一场同学会。他们邀集在哈佛大学时的同学,除了死者大卫以外,女同学珍妮·华克是死者的未婚妻,男同学肯尼斯·劳伦斯是珍妮的前男友,以及死者的父亲和姑母,他们偏激的哲学教授路伯特·卡提尔(詹姆斯·斯图尔特)也应邀出席。布兰登和菲利普把藏尸的大木箱,当做宴客的餐桌,以为这件谋杀的艺术性及刺激性增色。

布兰登既想逍遥法外,又想他们的艺术品博人称赏、尤其是路伯特·卡提尔的称赏(我们的才智虽然不一定能与老师比肩,但是说到行动的魄力及勇气,可胜过老师了)。他在派对中故意谈起路伯特曾与他们讨论过的,优等人超越道德规范的理论、以及谋杀的艺术,向众人暗示大卫可能不会来,又再去搅和珍妮和肯尼斯的关系。

不同于得意洋洋的布兰登还在尽情发挥,始终处境被动的菲利普显得越来越慌乱反常。两人的举止,看在路伯特的眼里,怀疑也越来越甚。直到派对结束,客人纷纷散去,路伯特·卡提尔在衣帽间发现缩写D.K.的帽子,他终于决定采取行动……

希区柯克在本片采用单一镜头的手法拍摄,但是当时一卷35毫米长度的电影底片只能录约10分钟。所以整部影片分成10个部分连续拍摄,每一部分的时间略少于10分钟。摄影时,一旦前一卷胶卷用完,就将摄影机停机,镜头对准某位演员(或者沙发、墙角)的背影,再换上新的胶卷。此时是彩色电影的早期,摄影机非常庞大,为了迁就摄影机的行动,镜头外的道具摆设其实不停的被搬移。

《夺魂索》的悬疑,不在对事件的存疑,而是对剧中人物心理变化的不确定。所以事件的谜底一开始就让观众知道,让观众可以全心贯注于观察剧中人物,后来希区柯克另一部经典《迷魂记》也采取这样的风格。在《夺魂索》中,观众耳里听到的对白,不见得是眼中所看到的人事物。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用镜头掌控观众的视线──以及心理情绪。此种方式与希区柯克另一部电影《后窗》不同,《后窗》大部分是以男主角的主观镜头(POV)呈现。

希区柯克在电影中短暂的客串,出现在影片一开始时,他是街上的行人之一。其后可以从公寓窗口,望见上有希区柯克漫画像的霓虹灯广告牌。

1924年两名学生——19岁的纳森·李奥波德、18岁的李察·勒伯被控绑票谋杀一名14岁的少年。

这部电影的原型主角纳森·李奥波德、李察·勒伯是同性伴侣。剧中布兰登·萧、菲利普·摩根的同性伴侣关系,则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方式处理。其实在原始剧本中,布兰登、菲利普与他们的教授也有同性恋情,考虑到当时的电影检查尺度而删改了这一段。

在现实生活中,编剧亚瑟·劳伦斯(英语:Arthur Laurents)和演出布兰登·萧的约翰·道尔均是同性恋者,而演出菲利普·摩根的法利·葛伦格是同性恋偏向的双性恋者,还曾经与亚瑟·劳伦斯交往过。剧中菲利普·摩根弹奏的钢琴曲(),是同性恋作曲家弗朗西斯·普朗克的作品。双性恋演员卡莱·葛伦、蒙哥马利·克利夫曾分别被考虑路伯特·卡提尔、布兰登·萧的角色,但他们视此举为“出柜”所以谢拒。

先前曾与希区柯克合作两次的卡莱·葛伦既不愿主演本片,因此开始了希区柯克与詹姆斯·斯图尔特的首次合作。詹姆斯·斯图尔特与卡莱·葛伦都分别与希区柯克推出4部作品,分别是斯图尔特的《夺魂索》、《后窗》、《擒凶记》、《迷魂记》;与葛伦的《深闺疑云》、《美人计》、《捉贼记》、《北西北》。

路伯特·卡提尔(对布兰登·萧、菲利普·摩根):“我得感谢你给我的羞辱,因我已因而确知人各有体,有权自行工作、思考、生活,但对所生存之社会有义务。你凭什么自认是优秀的少数?你凭什么说那无辜孩子是次等人,因而受害亦不足惜?你自认是上帝吗?你勒死他时就这么想的吗?你在他的坟上用餐时就这么想吗?我不知道你想什么,你算什么,但我知道你做了什么事,你杀人了!你勒死个比你更懂得爱与生活的人……不是我打算怎么办,而是社会要怎么办你,我也能助一臂之力,你死路一条!”

费奥多尔·杜思妥也夫斯基的《罪与罚》一书在影片中被提及。《罪与罚》的男主角拉斯柯尼科夫具有双重对立的人格,一方面是有正义感、乐于助人的大学法律系学生,一方面他创造了一种理论:人可以分为两类,即“不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人”。前者能“建构世界”,由于建设前必须破坏,因此不平凡的人犯罪是合理的(他举拿破仑·波拿巴为例);而后者是平庸的芸芸众生,不过是“繁殖同类的材料”和前者的工具。这种论点影响弗里德里希·尼采至深。

然而拉斯柯尼科夫于犯罪后,尽管不断的为自己寻找合理的借口,终究受不了良心对他的控诉和惩罚。最后他受到女友苏妮亚精神的感召,因赎罪而受苦,自信仰得到重生。至此杜思妥也夫斯基也在普世价值、基督教的牺牲救赎等观点,与尼采的思想分道扬镳。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超人说》是影片中两名凶嫌的核心思想,尼采在其代表作之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提出此论。尼采鉴于历史,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感于神权压缩了人类活动的能限,甚至否定生命存在的价值,他试图建构出“超人”(Übermensch)的概念取代神权及旧有的善恶道德标准,以作为对人的理想典范与期许(值得注意的是,尼采终生并未完全放弃宗教信仰)。尼采强调人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不断超越,因此理想中的超人,是勇于作自我超克及价值重估的人。尼采也认为人类个体是不平等的,但此种不平等是面对超人这一理想终极目标,个体所能达到的生命高度不同,而非法律权益上的不平等。

但是在《夺魂索》中,布兰登·萧、菲利普·摩根(对应于真实事件中的李奥波德与勒伯,然而纳森·李奥波德、李察·勒伯两人都是影片中布兰登、菲利普的混合体)曲解了尼采(剧中化身为路伯特·卡提尔教授)试图提议给人类正面的生存标竿,却做为他们自认是超凡之人,可以为非作歹的借口(时为1948年,二次大战时期,阿道夫·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令人记忆犹新)。路伯特先前与他的高材生谈论过谋杀的艺术,也仅是智力超卓者热衷的脑力激荡,一种偏激任性的假设游戏。如今却造成被害人是他的学生,两名凶手也是他的学生。这也是卡提尔教授始料未及、痛心疾首,以至愧悔终生。

.

相关

  • 钱逸泰钱逸泰(1941年1月3日-),中国无机化学家。1941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山东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2005年起任山东大学胶体与界
  • 竹荪属长裙竹荪(学名:Phallus indusiatus),俗称竹荪,又名竹笙、竹参(ㄕㄣ)、面纱菌、网纱菌、竹姑娘等,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菌裙和菌柄在中国为高级的素食材料。竹荪原来有自己
  • 长春市 (1953–1954)长春直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撤消的直辖市。1949年时,中国大陆共设有12个直辖市,分别为:南京、上海、武汉(今武汉三镇)、鞍山、抚顺、沈阳、本溪、西安、北平(今北京)、天津、重庆、
  • 杨菲洋杨菲洋(1989年6月8日-),前名杨洋,中国女歌手、演员,出生于江西赣州。曾多次参加各类歌唱选秀比赛,曾在2009年度的《快乐女声》比赛中荣获全国30强,2011再次回归参加《快乐女声》获得
  • 罗万化《古圣贤像传略》之《罗尚书像》罗万化(1536年-1594年),字一甫,号康洲,浙江会稽县人。明代状元、政治人物。罗万化六岁时就读于乡塾,有大楼倾倒,唯万化不为所动。浙江乡试第八十四名
  • 艾蜜莉亚·布卢默艾蜜莉亚·詹克斯·布卢默(英语:Amelia Jenks Bloomer,1818年5月27日-1894年12月30日)是一位美国妇女权利和禁酒运动提倡者。她的姓氏被用来为女用灯笼裤命名,尽管她实际上不是灯
  • 亚述乌巴立特二世亚述乌巴立特二世(Ashur-uballit II)(?-前609年),是亚述帝国最后一任国王,统治时期为前612年至前609年。在巴比伦与米底联军于前612年攻占尼尼微后,他逃到哈兰作王。公元前609年,因兵
  • 海盗旗海盗旗泛指海盗用来表明其海盗身份的旗帜。由于受欧美文化的影响,一般世人对海盗旗的印象是白色颅骨下有两根大腿骨交叉的黑旗,西方称为“Jolly Roger”,但事实上海盗旗的种类
  • 美国州花列表美国州花列表:
  • 莉迪亚·维拉-科马罗夫莉迪亚·维拉-科马罗夫(英语:Lydia Villa-Komaroff, 1947年8月7日-)是一位美国女分子及细胞生物学家、大学行政人员及商人。她是美国第三位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的墨西哥裔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