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盆地(英语:Tectonics of the South China Sea)是亚洲最大的边缘盆地之一。位于越南以东,菲律宾和吕宋海峡以西,婆罗洲以北。构造上,西邻印度支那陆块,东邻菲律宾海板块,北邻扬子陆块。菲律宾海板块和亚洲板块之间是俯冲边界。南海盆地的形成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密切相关。碰撞使大陆地壳增厚,改变了从喜马拉雅造山带到南海,特别是青藏高原周围的地形。由于邻近多块板块,致使南海成为多个构造运动的产物。南海盆地周边板块从新生代早期到晚中新世都经历了顺时针旋转、俯冲和挤压过程。
南海地质历史可顺序分为五个构造演化阶段:裂谷发育、海底扩张、南海沉降、南海盆地闭合、台湾隆升。
南海形成初期,是以盆地延伸活动为主,形成两个被动边缘。通常公认是延伸从东北向西南扩展,但是一些专家认为西南盆地实际上更老。根据地震剖面,裂谷和多地堑在 55 Ma 左右开始形成 。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裂谷活动在 50 Ma 左右加剧。Wang (2009) 和 Cullen (2010) 提出了两种裂谷启动的不同模型。王提出了裂谷在两个领域的发展不同。南海北部和东北部在古新世早期形成裂谷。南海南部和西南部则在始新世前后出现了较晚的裂谷。这就表明南海不是一个地质均质区,其岩石圈根据构造演化可分为西南和东北两个区域。这裂谷阶段差异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受不同板块的影响或不同分布的地幔热柱。南海西部边界的红河断裂被认为是一个大型走滑断层,影响了南部和西南地区的裂谷的发育。
Cullen 指出,南海盆地的裂谷形成可追溯到晚白垩世,延伸在新生代分两期结束。第一次在古新世早期,裂谷系统主要位于曾母暗沙 和越南中部近海的 Phu Khanh 盆地。推测是由菲律宾和南亚之间的板块分离力为主力 。后期是在始新世晚期到早中新世之间向西南扩展的裂谷形成,此阶段地壳变薄,最后导致南海扩张.
可以根据磁异常条带和两种花岗岩的分布来讨论海底扩张。理论上,海底扩张应该跟裂谷阶段。然而,在本区裂谷和海底扩张运动重叠了大约5百万年。例如,在早中新世期间。当东北地区处于海底扩张阶段时,西南地区正在进行裂谷活动。
海底扩张的重建是根据磁异常条带。但海底开始扩张的确切时间尚未达成共识。布雷斯等人(1993)提出海底在 30 Ma 和 16 Ma 之间扩张。然而,在吕宋海峡地区发现的新证据表明,这种扩张可能始于37百万年前。 整个海底扩张过程可分为东北扩张和西南扩张两部分 。
在海底扩张过程中,根据磁异常条带,扩张运动可分为的三个阶段。海底扩张中心在 25.5 Ma、24.7 Ma 和 20.5 Ma 时发生了3次跳跃 。这3次跳跃把海底扩张中心的洋中脊由西沙海槽的原始位置向南移动。
南海几个微块体的岩石学分析由严等人(2010)完成。南海有两种类型的花岗岩。它们是英云闪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英云闪长花岗岩中钛、铝、铁、镁、钙、钠、磷含量较高,硅、钾含量较低,可能来源于地幔和下前寒武纪地壳的熔融。然而,二长花岗岩是由地壳熔融形成的。因此,二长花岗岩代表南海岩石圈的延伸。这两类花岗岩的比例变化也显示了新生代海底扩张历史的特征。
经过裂谷、海底扩张和碰撞的运动,导致南海的沉降。由于新生代南海地质位置非常特殊,东侧为俯冲带,西侧为红河剪切带,洋中脊向南的跳跃,导致多数张性的断裂带。形成盆地下沉。在南海具有裂谷相关的沉降和裂谷后的热沉降。
在 25 Ma 和 5 Ma 期间时,南海的沉降率也发生了变化。 在25 Ma时,由于洋中脊从西南跳跃,引发了南海北部的热沉降和海侵。 在5 Ma的速率增加是由于吕宋岛弧的碰撞,使东部地区沉降,同时由红河断层运动逆转反向,导致在盆地西北方向的莺歌海盆地也出现了新的沉降。
Fyhn 等人在 2009 年说明,南海的开张和形成有三种主要模型: 碰撞-挤出模型、俯冲-碰撞模型和混合模型。
碰撞-挤出模型认为,南海盆地的开张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当时婆罗洲和印度支那板块仍然被认为是一个单一的板块。当印度与欧亚大陆相撞时,该大陆的一部分被推向东南。这种地质运动被一些文章称为“大陆脱逃”。该模型认为,海底扩张是由西部的碰撞而引发的。这种大陆脱逃结果形成一个走滑断层通往南海盆地。在这条走滑断层的左侧部分开始了一个扩展脊,导致海底扩张。随着挤压停止扩也停止。由于海底扩张,婆罗洲地块发生了旋转。尽管该模型解释了南海盆地在构造演化过程中的几何变化,但在某些地方尤其是婆罗洲的旋转方面仍然模糊不清。该模型还提出婆罗洲北侧没有发生俯冲,考虑到南海盆地东南部逆冲断层的存在,这很难解释。
俯冲模型认为,南海的扩张是由于婆罗洲下方的一个原南海大洋板块,向南俯冲造成的板块拉力造成的。婆罗洲的沙巴造山运动支持了这种俯冲论点。 俯冲始于古新世,结束于早中新世。 该模型的缺点是无法解释南海盆地扩张轴的变化或婆罗洲自转过程 。
混合模型可以看作是碰撞-挤出模型和俯冲-碰撞模型的混合。此论点保留了一些碰撞挤出模型中元素,例如婆罗洲的旋转,但是,俯冲也被认为伴随着挤出。俯冲带向南海东南方向迁移,与原婆罗洲地块北缘的聚合边界相吻合。使用此模型比其他两个模型更广泛。
南海北部和西北部被在被动大陆边缘上的裂谷盆地包围。 它们是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盆地和富庆盆地。 这些盆地的发育与南海的构造历史密切相关。南海盆地构造运动对其周围石油蕴藏有深渊的影响。2011 年龚再升,黄丽芬及陈培心三人,综合石油钻探,地球物理,以及陆上出露岩石等资料,探讨南海盆地构造的演变对石油生储盖的控制因素。
这些盆地都经历典型的 McKenzie 型两期伸展运动的阶段;以差异沉降为主的裂谷阶段和以热沉降为主的裂谷后阶段。 每个阶段都能够单独产生一石油系统。
例如,珠江口盆地在第三纪发育了四个裂谷盆地,裂谷的形成与南海的扩张密切相关。在裂谷期内的古新世至中渐新世的沉积主要是湖相沉积物,是裂谷盆地主要的烃源岩。在裂谷后期的沉积物中,有晚渐新世三角洲和早中新世珊瑚礁岩, 两者皆构成了裂谷盆地的主要油藏。 近期在珠二坳陷也发现天然气,烃源岩为始新世晚期的陆相沉积物<。
琼东南盆地位于珠江口盆地以西,两者的构造地层序列相近。 然而,前者的沉降历史受到了另一个构造因素的影响,即沿红河断层系统的走滑运动。 该盆地有一个区域性中新世早期的不整合,分隔裂谷后层序和裂谷层序。盆地天然气产自裂谷层序.
由于其新近纪覆盖层较厚,莺歌海盆地的裂谷构造尚未确定,但由于该盆地被相似年龄的裂谷盆地所包围,因此可以预期再深部有裂谷构造.
盆地的沉降是由于印度支那地块沿红河断层系统的顺时针旋,而引起盆地内的走滑张力 。然而,盆地的沉降运动比红河断层系统的初始的走滑运动早。
与附近的琼东南盆地相似,该盆地的早中新世不整合,分隔裂谷后与裂谷序列。 然而,由于走滑运动,这不整合在区域是非同时性的。 目前在盆地的裂谷后序列中发现了天然气,但裂谷序列的油气潜力尚未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