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冰河时期,明朝末期中国出现了极冷的气候,年平均气温较其他时期,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非常寒冷,使粮食大幅度减产,引发社会动荡,人口锐减。国外有学者认为小冰河时期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竺可桢写的中国气象史的资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历史有四次小冰期。商朝末年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朝末年、五代、北宋初年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寒冷加剧,粮食产量下降。酷寒使降雨区域南移,明朝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波及数省的大鼠疫在山西爆发。珠江三角洲等地频繁遭遇降雪,并出现牲畜冻死的现象。顺治、康熙年间,江西橘子常常被冻死。谈迁《北游录》提到1653年(顺治十年)11月7日,他到达天津,11月18日运河封冻。1654(顺治十一年),吴江运河冰厚三尺多,而且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要靠壮士凿冰。谈迁在北京住了三年,1656年(顺治十三年)3月7日,运河开冻,他坐船南返。《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灾异志》,明末清初《阅世编》、《庸闲斋笔记》等都提到了这种气候。在中国古代气候异常常归咎君主失德,在西方则以宗教审判作为手段,在欧洲1570年(明隆庆四年)至1580年(明万历八年),是粮食危机与迫害犹太人及猎巫活动最为猖獗的十年。同期的日本战国爆发大量民变,上杉谦信更12次于秋冬之际出兵关东抢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