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

✍ dations ◷ 2025-08-03 20:23:21 #马可

马可(Marco Polo),生于1254年,逝世于1324年,是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位探险家、商人和旅行家。他以其在13世纪到14世纪期间对中国及东方的探险经历而闻名于世。马可·波罗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旅行家之一,他的《马可·波罗游记》被认为是中世纪最重要的旅行文学之一,对西方人了解东方的地理、文化、风俗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可·波罗生于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成功的商人,曾多次前往亚洲贸易。1271年,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踏上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前往中国的元朝。他们的旅程历时数年,经过了中亚、波斯、喀喇汗王朝等地,最终抵达元朝的首都大都(今北京)。

在元朝,马可·波罗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欢迎,并成为了他的朝廷官员。在中国的长达17年的时间里,他游历了中国各地,参与了许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他还在元朝政府担任了多项重要职务,为元朝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马可·波罗在回到欧洲后,被囚禁在一场战争中。在狱中,他与一位作家共同记录了他在东方的探险经历,编写了《马可·波罗游记》。这部作品详细描述了他在元朝的生活、见闻和经历,介绍了中国的地理、风土人情、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方面的情况,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东方的重要参考资料。

《马可·波罗游记》的出版对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打破了西方人对东方的种种偏见和误解,让他们第一次了解了中国及东方世界的真实情况。此外,马可·波罗的游记也成为了后来欧洲人向东方探险和贸易的重要启示,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与贸易。

马可·波罗本人也因其在东方的探险经历和对东方的描述而成为了西方世界的传奇人物,他的名字也成为了西方世界对中国和东方的象征之一。

为了纪念马可·波罗的贡献和成就,许多地方都建立了他的雕像、纪念馆等。此外,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继续影响着世界各地的读者。

在中国,对马可·波罗的纪念和传承也非常重要。他的游记为后世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状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对促进中西方文明交流和互相理解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如北京、杭州等,也有对他的纪念馆和景点,供人们参观学习。

马可·波罗作为一位著名的探险家和旅行家,以其在东方的探险经历和《马可·波罗游记》而闻名于世。他的作品为西方世界了解东方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与贸易。他的影响不仅在西方,也在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使者之一。

相关

  • 详细分类参看帘蛤目条目蛤蜊(注音:ㄍㄜˊ ㄌㄧˊ 汉语拼音:gé lí),常被误写为蛤蛎,也称为蛤、文蛤、西施舌、蚌、
  • 韩日-琉球语族阿尔泰语系韩日-琉球语族:由于日语、韩语等,到底是孤立语言,还是从属于阿尔泰语系或其它语系,学界争论不休,所以,阿尔泰语系之下的“韩日-琉球语族”的合理性更为学界所争议。有学
  • 哥伦比亚合众国哥伦比亚合众国()是位于现在哥伦比亚、巴拿马及巴西和秘鲁部分地区的一个国家。哥伦比亚合众国成立于1863年,前身是格拉纳达联合。哥伦比亚合众国在1876年至1877年和1884年至18
  • 晋西北七城战役 大日本帝国 黑田重德 八路军第120师 第26师团 日军亡127人,伤291人,伪军伤亡101人晋西北七城战役,中国亦称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的一场战役。1938年2月
  • 国际科学技术财团财团法人国际科学技术财团是日本内阁府管理的财团法人,负责日本国际奖的评选颁发。1982年11月1日,为了筹设日本国际奖,经日本首相批准,“日本国际奖准备财团”(日本国際賞準備財
  • 摔跤手 (埃蒂油画)《摔角手》是一幅在纸板上的油画,由英国艺术家威廉·埃蒂于1840年左右创作,保存于英国约克的约克美术馆。它描绘了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之间的摔跤比赛,两人都挥汗如雨,他们的曲线
  • 距离摩擦距离摩擦是地理学的一个核心原则,它是指运动有某种形式的成本,例如体力、能量、时间和/或其他形式的资源消耗,并且这些成本与运动的距离成正比。这种成本反映了对运动的阻碍,类似于经典力学中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但与之没有直接关系)。为了尽可能减少这种摩擦的损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了诸如经济集聚、动物迁徙等各种地理模式;距离摩擦还是空间分析的许多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例如托布勒的地理学第一定律、戴克斯特拉算法,以及成本距离分析(英语:Cost distance analysis)。距离摩擦在很大程度上是地理在世界的诸
  • 克里斯蒂安·尤尔克里斯蒂安·尤尔(丹麦语:Christian Juhl,1898年4月29日-1962年9月27日),丹麦男子竞技体操运动员。他曾代表丹麦获得1920年夏季奥运会体操比赛男子团体自由式金牌。他于1962年在埃斯比约去世。
  • 美洲大鲵美洲大鲵(),是一种水生两栖动物。分布于美国东部,栖息于水浅、流速快及含氧量高的河流、溪流中。以鱼和虾为主食,偶尔吃腐肉。视力很差,嗅觉灵敏。人工饲养的美洲大鲵寿命在30岁左右。一般产卵时期为8月,于体外受精,卵生,受精卵的孵化期约50天。美洲大鲵体长32厘米;重约2公斤。身体扁平,身上布满粘液,拥有四肢和尾巴。
  • 皮岛海战 (1637年)皮岛海战,明朝崇祯十年(清太宗崇德二年,1637年)二月,明清辽东战争中,清军为夺取皮岛(今椵岛,位于朝鲜西朝鲜湾中),解除攻明的后顾之忧,与明军进行的海战。1637年二月,清朝贝子硕托连同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率军攻打皮岛。明朝总兵沈世魁依险设炮,集合舟师迎战,相持一月有余。清朝武英郡王阿济格奉命率兵一千人增援偷袭。以八旗骑兵、汉军旗佯攻,吸引明军,掩护偷袭。以满洲八旗步兵主攻,渡海偷袭,攻取皮岛西北面山咀。主攻部队登岛成功,佯攻部队发炮助战,伺机登岛。四月初八日,实施进攻,明军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