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环

✍ dations ◷ 2025-11-28 10:06:28 #光学现象

在光学中,牛顿环(Newton's rings),也叫做牛顿圈,是一个等厚薄膜干涉现象。将一块平凸透镜凸面朝下放在一块平面透镜上,将单色光直射向凸镜的平面,可以观察到一个个明暗相间的圆环条纹。若使用白光,则可以观察到彩虹状的圆环彩色条纹。第一个对此现象进行分析的人是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爵士,因而命名为牛顿环。

牛顿环现象是由平凸透镜下凸面和平面透镜的上平面(即两透镜间的空气薄膜的上下表面)所分别反射的光线产生干涉的结果。光线进入平凸透镜到达凸面进入空气时,一部分在该界面发生反射,另一部分透射后在下方的平面透镜发生反射,并与前一束后一次反射是在空气(光疏介质)—玻璃(光密介质)界面上发生的,反射光发生半波损失而与入射光反相。

Newton'sRing.jpg

牛顿环因反射光或投射光而有所不同。公式如下:

平凸透镜和平面透镜之间的空间薄膜的距离:

d = R R 2 r 2 {\displaystyle d=R-{\sqrt {R^{2}-r^{2}}}}

当完全相长干涉发生时:

其中m为非负整数0,1,2,……,即第一光环、第二光环……

反射光的牛顿环的强度分布公式: I r = sin ( 2 π ( R R 2 r 2 ) λ ) 2 {\displaystyle Ir=\sin({\frac {2\pi (R-{\sqrt {R^{2}-r^{2}}})}{\lambda }})^{2}}

透射光的牛顿环强度分布公式: I t = cos ( 2 π ( R R 2 r 2 ) λ ) 2 {\displaystyle It=\cos({\frac {2\pi (R-{\sqrt {R^{2}-r^{2}}})}{\lambda }})^{2}}

反射光牛顿环中心 r = 0 {\displaystyle r=0} I r = 0 {\displaystyle Ir=0} ,即中心强度为零,看见黑班。

透射光牛顿环中心 r = 1 {\displaystyle r=1} I t = 1 {\displaystyle It=1} ,可见亮斑。

牛顿环的直径与透镜的半径成正比,透镜半径越大,环也越大。

牛顿环的直径与波长成正比,波长越长,环越大。即红色光的牛顿环大,蓝色光的牛顿环小。

相关

  • 意大利文化意大利文化是指意大利半岛与周围地区形成的文化。从古代到16世纪为止,意大利都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也是伊特拉斯坎文明、古罗马、罗马天主教、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在
  • 喀丙达卡宾达省(葡萄牙语:Cabinda)是安哥拉的一块外飞地,两者被刚果民主共和国(旧称扎伊尔)隔开,北接刚果共和国,东边及南边与刚果民主共和国相邻,西面濒临大西洋。1885年柏林会议时,法葡比
  • 有蹄类有蹄类是指几类使用趾尖(一般都有蹄)来支撑身体的哺乳动物。它们共有几个目,当中有奇蹄目和鲸偶蹄目仍然生存。有蹄类是一个支序分类学的分支,或只是一个分类单元仍存有争议,因为
  • 国学国学指国家学府,即古代中国和周边地区如朝鲜、越南、日本、琉球等国的中央学府,为官学体系的最高学府。为古之大学。虞之上庠,夏之东序,殷之瞽宗,周之辟雍,汉后之太学,隋后之国子监
  • 沼泽地沼泽是土壤经常为水饱和,地表长期或暂时积水,生长湿生和沼生植物,有泥炭累积或虽无泥炭累积但有潜育层存在的地段。沼泽是湿地次级分类单位,但有其独特的特征。沼泽须具有三个相
  • 3美元金币3美元金币(英语:three-dollar piece)是由美国铸币局该局首席雕刻师詹姆斯·B·朗埃克设计,1853年2月21日获得授权,于1854至1889年间生产的一种金币。硬币正面刻有头戴美洲原住民
  • 灵魂收容所灵魂收容所(Soul Asylum)是一支美国的摇滚乐队。灵魂收容所组建于1983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亚波利斯出道。前身是于1981组建,具朋克风格的地下乐队高速嘈吵定律(Loud Fast Rul
  • 鸳鸯歌合战《鸳鸯歌合战》(英语:Singing Lovebirds)是1939年日本日活公司制作的电影作品,由牧野正博执导,主要演员包括片冈千惠藏、市川春代及志村乔等等。
  • 菲菲·杨菲菲·杨(印尼语:Fifi Young;1914年1月12日-1975年3月5日),原名陈金娘,印度尼西亚演员,拥有华人和法国人血统,从影34年间,共拍摄了至少86部电影。菲菲·杨原名陈金娘(Nonie Tan),在1914年
  • 网络犯罪公约网络犯罪公约(Cyber-crime Convention)是于2001年11月由欧洲理事会的26个欧盟成员国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和南非等30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在布达佩斯所共同签署的国际公约,自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