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尔多维奇

✍ dations ◷ 2025-08-08 07:50:31 #泽尔多维奇
雅可夫·鲍里索维奇·泽尔多维奇(俄语:Яков Борисович Зельдович,1914年3月8日-1987年2月12日), 前苏联理论天体物理学家。泽尔多维奇1914年出生于明斯克(今白俄罗斯首都)。1930年高中毕业后,在金属工艺研究所当实验员。自1931年,开始在莫斯科的苏联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当实验员。未受过正式大学教育,自学大学课程。1934年被物理化学研究所录取为研究生,并于1936年获得副博士学位。1939年获得了博士学位。1958年成为苏联科学院院士。早年研究工作在物理化学领域:吸附和催化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含氮化合物的燃烧与爆炸的实验研究,燃烧理论。爆炸过程中氧化氮的生成机制,称为泽尔多为奇机制。后研究兴趣转移到爆炸力学和流体力学。1939年起,开始从事铀裂变的研究,提出链式反应理论。1943年开始参与苏联核武器研发,提出了氢弹的泽尔多维奇-萨哈罗夫构型。并开始对纯粹的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发生研究兴趣,并取得了不少成果,预言了pi介子的贝塔衰变,预言了mu子催化。自1956年,开始研究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第一个提出类星体来自于黑洞吸积盘、恒星磁场起源方面提出“拉伸-扭转-折叠”机制的发电机理论、提出活动星系核的能量来自超大质量黑洞。宇宙学领域的引力物质的泽尔多为奇不稳定性。在宇宙大尺度结构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洞察力的近似,并有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这种洞察力来自于他早年从事气体动力学、爆炸冲击波研究的经验。1964年,泽尔多维奇提出银河系X射线源是双星系统中的中子星或者黑洞的吸积过程产生的。同年他还提出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1972年,他与拉希德·苏尼亚耶夫预言了星系团对背景辐射的影响,这一现象被命名为苏尼亚耶夫-泽尔多维奇效应,可以用来测量星系团中物质的分布、哈勃常数的数值等等。史蒂芬·霍金曾对泽尔多为奇说,“在我遇到您以前,我以为泽尔多为奇是一个类似于布尔巴基一样的集体笔名。”他写过一本很好的微积分教材,英文版称《Higher Math for Beginners》,里面渗透了很多物理观点,著名数学家弗拉基米尔·阿诺尔德称之为“当代最好的数学分析教科书”。

相关

  • 结缔组织结缔组织(英语:connective Tissue)为脊椎动物基本组织之一,由细胞和大量细胞外基质组成。广义上的结缔组织包括固有结缔组织、软骨组织和骨组织、血液以及淋巴。一般所指的结缔
  • 抗磁性抗磁性(Diamagnetism,亦作反磁性)是一些类别的物质,当处在外加磁场中,会对磁场产生的微弱斥力的一种磁性现象。抗磁性的成因,是当物质处在外加磁场中,外加磁场使得物质电子轨道(更精
  • 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法语:Expressionnisme)是20世纪初流行于法国、德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和艺术流派。1901年法国画家 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
  • 蛇杖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又称蛇杖,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象征医疗的标志,为希腊神话的医疗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所执之杖。Unicode所收录的编码为U+2695(⚕)。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中的木棒
  • 最近共同祖先最近共同祖先(英语:Most recent common ancestor,缩写 MRCA)是演化生物学中表示一系列不同的物种拥有共同起源的那个最近的祖先。这一概念经常应用于人类的宗谱。人类的最近共同
  • DNA单链DNA分子以两条反向平行的单链DNA通过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相连组成的双螺旋结构存在。单链DNA可以由DNA分子经过热处理或碱处理而产生的。单链DNA在分子流体力学性质、吸收光谱
  • 开门七件事开门七件事是古代中国平民百姓每天为生活而奔波的七件事,已成为中国的谚语。从“开门”(即开始家庭一天正常运作之时或持家,维持生计),就都离不开七件维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分别是
  • 分子构型分子结构,或称分子立体结构、分子形状、分子几何、分子几何构型,建立在光谱学数据之上,用以描述分子中原子的三维排列方式。分子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化学物质的反应性、极性
  • 双胞胎双胞胎(英语:twins),又称孪生、孪生儿、孪生子、孖生、双生,双生儿。指胎生动物一次怀胎里同时生下两个个体的情况。人类生育的通常情况,女性每一次月经周期,卵巢只会释放一粒卵子,
  • 基因打靶基因标的(英语:gene targeting,又称为基因标靶)是一种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改变生物体某一内源基因的遗传学技术。这一技术可以用于删除某一基因、去除外显子或导入点突变,从而可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