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抗磁性
✍ dations ◷ 2025-09-18 12:21:57 #抗磁性
抗磁性(Diamagnetism,亦作反磁性)是一些类别的物质,当处在外加磁场中,会对磁场产生的微弱斥力的一种磁性现象。抗磁性的成因,是当物质处在外加磁场中,外加磁场使得物质电子轨道(更精确的讲法:轨域)运动产生改变的连带效应。当施加一外源磁场B时,会对运动中的电子(电荷q)产生了磁力F:F = qv × B。此力改变了电子所受的向心力,使得电子轨道运动或是加速,或是减慢。电子速度因此受到改变,而连带改变了其与外加磁场相反方向上的轨道磁矩。考虑两个电子轨域:一个顺时针运动,一个逆时针运动。一进入页面方向的外加磁场会使顺时针转动电子的向心力增加,而使其自页面出来方向上的磁矩增加。同样的外加磁场则会使逆时针转动电子的向心力减少,而使其进入页面方向上的磁矩减少。两者的改变都与进入页面方向的外加磁场相抗衡。然而,外加磁场对于多数日常物质所感生的磁矩却非常小,因此净效应会是一种斥力。所有物质都会对外加磁场作出不同程度的抗磁性反应;但是对于同时拥有其他磁性性质的材料来说(如铁磁性和顺磁性),抗磁性可以完全忽略不计。那些仅仅或者很大程度显示抗磁性的物质被称之为抗磁性材料或者抗磁性子。那些被认为具有抗磁性的材料通常被非物理学家作为非磁性物质看待。它们包括水,DNA,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如石油和一些塑料,和金属如水银(元素),金和铋。尽管物质抗磁性本质上是量子效应,但通过纯经典的朗之万抗磁性理论可以获得一致的解释。朗之万抗磁性理论可用于解释闭壳层原子构成的物质的抗磁性。强度
B
{displaystyle B}
的磁场作用在电荷量为
e
{displaystyle e}
质量为
m
{displaystyle m}
的电子上,电子受洛伦兹力作用将进行频率为
ω
=
e
B
/
2
m
{displaystyle omega =eB/2m}
的拉莫尔进动。单位时间内转动速度为
ω
/
2
π
{displaystyle omega /2pi }
,含
Z
{displaystyle Z}
个电子的原子所产生的环状电流为(采用国际单位制)环状电流产生的磁矩等于电流强度与闭合环包含的面积。假定外场沿
z
{displaystyle z}
轴方向。平均的环内面积为
π
⟨
ρ
2
⟩
{displaystyle pi langle rho ^{2}rangle }
,其中
⟨
ρ
2
⟩
{displaystyle langle rho ^{2}rangle }
为电子到
z
{displaystyle z}
轴的均方距离。可知磁矩为若电荷分布呈球对称,可设
⟨
x
2
⟩
=
⟨
y
2
⟩
=
⟨
z
2
⟩
=
⟨
r
2
⟩
/
3
{displaystyle langle x^{2}rangle =langle y^{2}rangle =langle z^{2}rangle =langle r^{2}rangle /3}
,其中
⟨
r
2
⟩
{displaystyle langle r^{2}rangle }
为电子到核的均方距离。则
⟨
ρ
2
⟩
=
⟨
x
2
⟩
+
⟨
y
2
⟩
=
(
2
/
3
)
⟨
r
2
⟩
{displaystyle langle rho ^{2}rangle =langle x^{2}rangle +langle y^{2}rangle =(2/3)langle r^{2}rangle }
。
若
N
{displaystyle N}
为单位体积原子数,抗磁性磁化率为因为金属中含非定域电子,朗之万理论不适用于金属。自由电子气的抗磁性理论被称为朗道抗磁性理论,它包含了洛伦兹力下电子轨线被曲化后形成的弱反作用场。朗道抗磁性应当与泡利顺磁性相区别,后者与非定域电子自旋的极化相关联。虽然早在1778年,S. J. Brugmans就发现了金属铋和金属锑在磁场中存在某些抗磁性现象。但是直到1845年9月,迈克尔·法拉第发现在外在施加磁场中,所有天然物质拥有不同程度的抗磁性,抗磁性这个词才正式在文献中使用。
相关
- 遗传密码遗传密码(英文:Genetic code)是一组规则,将DNA或mRNA序列以三个核苷酸为一组的密码子转译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以用于蛋白质合成。几乎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样的遗传密码,称为标准
- 芽孢杆菌属等芽孢杆菌属(Bacillus)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包括模式生物枯草芽孢杆菌和著名的致病菌炭疽杆菌等。此属细菌中有专性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他们遍布于各种环境,有些独立存在亦有些会寄
- 呋喃苯胺酸呋塞米(Furosemide),市面常见的商品名为来适泄锭(Lasix),系一种用来治疗因心脏衰竭、肝硬化或肾病变引起的水肿,也可治疗高血压的药。使用剂量依人而定,可以经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口
- 病原病原体(希腊语:πάθος pathos “痛苦”、“热情” 与 -γενής -genēs “生产者”),在生物学中,从最古老和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就是任何可以产生疾病的事物。病原体也可以称
- 波粒二象性在量子力学里,微观粒子有时会显示出波动性(这时粒子性较不显著),有时又会显示出粒子性(这时波动性较不显著),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出波动或粒子的性质。这种称为波粒二象性(wave-par
- 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是一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社。ISBN代码为978-7-03。由前中国科学院编译局与1930年代创建的有较大影响的龙门联合书局合并,于1954年8月成立,是一个历史悠久、力量雄
- DNA聚合酶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EC编号2.7.7.7)是一种参与DNA复制的酶。它主要是以模板的形式,催化脱氧核糖核苷酸的聚合。聚合后的分子将会组成模板链并再进一步参与配对。DNA聚合酶
- 新型隐球菌病隐球菌病(英语:Cryptococcosis、Cryptococcal disease)是一种可能致命的真菌疾病,由一或二种真菌造成: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与Cryptococcus gattii,两者原本都被认为
- 电台电台在美国依然是一种主要的大众媒体。和大多数其他国家的电台发展史不同,美国的电台在历史上的发展主要依靠那些依赖商业广告赞助为生的盈利性电台。美国政府没有拥有一个播
- 智能手表智能手表(英文:Smartwatch)是安装有嵌入式系统、用于增强基于报时等功能的腕部手表,其功能相似于一台个人数码助理。早期智能手表既可以执行计算(英语:Calculator watch)、翻译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