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战争(Bone Wars)又名骨头大战,发生于19世纪后期镀金时代的美国。两位著名古生物学家爱德华·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与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互相竞争发现更多、更著名的新恐龙。这段激烈的竞争牵扯到贿赂、政治、印地安人领土的暴力事件以及个人攻击行为。
化石战争开始于1858年,当时化石收藏家威廉·帕克·佛克(William Parker Foulke)在新泽西州哈登菲尔德镇的一个泥灰坑中,挖出鸭嘴龙的正模标本,这是首次发现的接近完整恐龙化石,并且引起古生物学界对于恐龙的关注。这个标本被送到费城的自然科学学会,并由当时的顶尖古生物学家约瑟夫·莱迪(Joseph Leidy)命名为鸭嘴龙。
当时爱德华·德林克·科普正为莱迪工作,并参与这次鸭嘴龙标本的挖掘工作。莱迪与科普两人与使用泥灰坑的公司接洽,该公司将该泥灰坑用来储放肥料。科普甚至与妻子、年幼的女儿搬到哈登菲尔德镇。莱迪与科普后来共同发现了许多化石,其中包含第二个接近完整的恐龙化石,在1866年发现的肉食性暴风龙。暴风龙的骨骸包含:一个后腿、部分下颌、以及一个被科普形容为形状介于老鹰与狮子的爪。暴风龙被叙述成一种二足的肉食性恐龙,身长约6.1米。
当科普挖掘哈登菲尔德镇的鸭嘴龙化石时,任职于康乃狄克州纽哈芬市耶鲁大学(当时为学院)的教授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正在康乃狄克河谷研究恐龙足迹化石。马什前来拜访科普,以及挖掘鸭嘴龙的泥灰坑。科普与马什共同挖出一些新化石,但马什私底下贿赂公司的经理,要求公司经理将任何新发现的化石通知他,两人的竞争因此展开。
在1870年代,恐龙的挖掘转向美国西部。尤其是在1877年,横跨堪萨斯州、内布拉斯加州、科罗拉多州的莫里逊组发现了许多化石,莫里逊组的年代为白垩纪,当时正位在西部内陆海道的沿岸。由于科普与马什都很富有,科普出生于一个富裕的贵格会家庭,而马什则是著名创业家与慈善家乔治·皮博迪的侄子。在每年夏季,科普与马什将他们的资产投注于挖掘化石,并在冬季公布他们的研究。
他们的挖掘工作伴随者间谍战、抢夺工人、偷取化石、贿赂等指控。科普多次指责马什偷取他的化石,因此他偷取了一辆载满马什化石的火车,并将化石送到费城。马什用相同的手段回报,并擅入印地安人的墓地偷取化石,而发生了暴力事件。马什因此相当保护他的化石挖掘处,甚至在其中一处埋藏炸药,以防止科普前来偷取。
科普与马什也试图抵毁对方的专业信誉。当马什指出科普的一个薄板龙重建骨架,头部被错误地装到尾端,科普试图掩饰这个错误,甚至试图买下任何这个提到错误的科学期刊;而首先指出这个错误的马什,仍公布了这个科学错误。马什后来也犯了类似的错误,他在一个雷龙(现名为迷惑龙)的骨架上装错了颅骨。但直到过去一百多年,在1981年耶鲁大学的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馆才发现这个错误。
两人在古生物学领域贡献巨大,总共发现142个新标本,其中马什发现了86恐龙标本,大部分出土于怀俄明州的科莫崖,科普发现了56个,且科普所发现的新恐龙,大部分已被命名过,或是分类不明确的物种。马什所发现的著名物种包含三角龙、异特龙、梁龙、与剑龙,科普所发现的著名物种有异齿龙、圆顶龙、腔骨龙、与独角龙。在化石战争之前,北美洲只有9种已命名恐龙,两人在化石战争中心发现了142种(不过经后世科学家检验,只有32种,许多当时的分类是重复或错误的)。两人并提出重要的理论,马什曾提出鸟类是恐龙的后代,科普则提出“科普法则”:在地质史上,生物是往体型愈来愈大的方向演化。
科普被认为是较出色的科学家,但个性急躁、粗心。科普相当多产,提出超过1400份科学论文,这个纪录保持到今日。马什是较细心的科学家,且有更良好的政界关系。他轻易地打进上层社会,结识美国总统格兰特、罗特席尔德家族、布法罗·比尔、拉科塔族首领红云。
两人的竞争长达30年,直到科普在1897年死亡,但当时他们已将所有的资产投注于恐龙的挖掘工作中。马什断绝联邦政府对于科普的金钱支援,包含美国地质调查局,导致科普必须贩卖他的化石。马什后来抵押他的房屋,向耶鲁大学讨求薪资。科普则向科学界捐献出自己的头颅骨,因为当时认为脑容量与智商有关系,而科普希望科学界能测量他的脑袋,与马什的脑袋比较谁比较聪明。马什没有接受这个挑战,但他的头颅骨仍有保存下来。
科普与马什的发现,对古生物学界影响重大,但也有负面影响。他们的互相敌视与行为,使美国与欧洲古生物学界的声誉受到损害,长达数十年之久。此外,两人的挖掘与处理步骤粗略,例如采用火药来挖掘化石,与雇用工人破坏对方的挖掘地点,而使化石遭到损毁或破坏。许多重要的化石可能就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