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S理论

✍ dations ◷ 2024-10-06 08:52:09 #BCS理论
BCS理论(BCS theory or Bardeen–Cooper–Schrieffer theory)是解释常规超导体的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所以也常意译为超导的微观理论)。该理论以其发明者约翰·巴丁、利昂·库珀和约翰·施里弗的名字首字母命名。某些金属在极低的温度下,其电阻会完全消失,电流可以在其间无损耗的流动,这种现象称为超导。超导现象于1911年发现,但直到1957年,巴丁、库珀和施里弗提出BCS理论,其微观机理才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BCS理论把超导现象看作一种宏观量子效应。它提出,金属中自旋和动量相反的电子可以配对形成所谓“库珀对”,库珀对在晶格当中可以无损耗的运动,形成超导电流。在BCS理论提出的同时,尼科莱·勃格留波夫(Nikolay Bogolyubov)也独立的提出了超导电性的量子力学解释,他使用的勃格留波夫变换(英语:Bogoliubov transformation)(Bogoliubov transformation)至今为人常用。E = 3.52 k B T c 1 − ( T / T c ) {displaystyle E=3.52k_{B}T_{c}{sqrt {1-(T/T_{c})}}}电子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是相互排斥的库伦力。如果仅仅存在库伦力直接作用的话,电子不能形成配对。但电子间还存在以晶格振动(声子)为媒介的间接相互作用:电声子交互作用。电子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是相互吸引的,正是这种吸引作用导致了“库珀对”的产生。大致上,其机理如下:电子在晶格中移动时会吸引邻近格点上的正电荷,导致格点的局部畸变,形成一个局域的高正电荷区。这个局域的高正电荷区会吸引自旋相反的电子,和原来的电子以一定的结合能相结合配对。在很低的温度下,这个结合能可能高于晶格原子振动的能量,这样,电子对将不会和晶格发生能量交换,也就没有电阻,形成所谓“超导”。巴丁、库珀、施里弗因此获得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不过BCS理论无法成功地解释所谓第二类超导,或高温超导的现象。

相关

  • 病原病原体(希腊语:πάθος pathos “痛苦”、“热情” 与 -γενής -genēs “生产者”),在生物学中,从最古老和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就是任何可以产生疾病的事物。病原体也可以称
  • 哺乳类哺乳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亚门下哺乳纲(学名:Mammalia)的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温血脊椎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按照《世界哺乳动物物种》(Mammal Species of th
  • 手是人或其他灵长类动物臂前端的一部分,由五只手指以及手掌组成,主要是用来抓和握住东西,两个手相互对称,互为镜像。除了天生有残缺或有增生,一般人有左手和右手各一,每只手有五只
  • 超嗜热菌嗜热生物,或者多数可被称作嗜热菌,是在相对高的温度下中生存的生物,温度范围在45和122 °C(113和252 °F),是嗜极生物的一类。很多嗜热生物是古细菌。在地球上,嗜热生物可以在很多
  • dADP去氧腺苷二磷酸(Deoxyadenosine diphosphate,dADP)是一种与腺苷二磷酸相似的核苷酸,在五碳糖2号碳上的-OH基被氢原子取代。含有两个磷酸根、一个碱基腺嘌呤,以及五碳糖。
  • 救世主大教堂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俄语:Храм Христа Спасителя)是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东正教教堂,为莫斯科及全俄罗斯牧首的座堂,是世界上最高的东正教教堂,也是最大的东
  • 科林斯科林斯(希腊语:Κόρινθος,发音  聆听),在新约圣经中又译哥林多或格林多,是希腊的历史名城之一,位于连接欧洲大陆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科林斯地峡上,西面是科林斯湾(英语:Gulf o
  • 悬崖悬崖是角度垂直或接近角度垂直的暴露岩石,是一种被侵蚀、风化的地形。悬崖常见于海岸、河岸、山区及断崖(escarpment)里,瀑布的支流常常流经。悬崖的地质多属火成岩(例如花岗岩及
  • 自杀论《自杀论:社会学的研究》(法语:Le Suicide : Étude de Sociologie),为爱米尔·涂尔干的一部巨著。该书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自杀的动因及分类。涂尔干着手进行研究自杀的人们的特
  • 霍奇金氏淋巴瘤霍奇金氏淋巴瘤(英语:Hodgkin's lymphoma)又称霍奇金氏病、何杰金氏病,或何杰金氏淋巴瘤,为淋巴瘤的一型,是一种淋巴细胞的癌变,症状包含发烧、夜间盗汗(英语:Night sweats),以及体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