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S理论

✍ dations ◷ 2025-04-02 17:45:44 #BCS理论
BCS理论(BCS theory or Bardeen–Cooper–Schrieffer theory)是解释常规超导体的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所以也常意译为超导的微观理论)。该理论以其发明者约翰·巴丁、利昂·库珀和约翰·施里弗的名字首字母命名。某些金属在极低的温度下,其电阻会完全消失,电流可以在其间无损耗的流动,这种现象称为超导。超导现象于1911年发现,但直到1957年,巴丁、库珀和施里弗提出BCS理论,其微观机理才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BCS理论把超导现象看作一种宏观量子效应。它提出,金属中自旋和动量相反的电子可以配对形成所谓“库珀对”,库珀对在晶格当中可以无损耗的运动,形成超导电流。在BCS理论提出的同时,尼科莱·勃格留波夫(Nikolay Bogolyubov)也独立的提出了超导电性的量子力学解释,他使用的勃格留波夫变换(英语:Bogoliubov transformation)(Bogoliubov transformation)至今为人常用。E = 3.52 k B T c 1 − ( T / T c ) {displaystyle E=3.52k_{B}T_{c}{sqrt {1-(T/T_{c})}}}电子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是相互排斥的库伦力。如果仅仅存在库伦力直接作用的话,电子不能形成配对。但电子间还存在以晶格振动(声子)为媒介的间接相互作用:电声子交互作用。电子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是相互吸引的,正是这种吸引作用导致了“库珀对”的产生。大致上,其机理如下:电子在晶格中移动时会吸引邻近格点上的正电荷,导致格点的局部畸变,形成一个局域的高正电荷区。这个局域的高正电荷区会吸引自旋相反的电子,和原来的电子以一定的结合能相结合配对。在很低的温度下,这个结合能可能高于晶格原子振动的能量,这样,电子对将不会和晶格发生能量交换,也就没有电阻,形成所谓“超导”。巴丁、库珀、施里弗因此获得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不过BCS理论无法成功地解释所谓第二类超导,或高温超导的现象。

相关

  • 生命演化历程生命演化历程纪录地球上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本条目中的时间表,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所做的估算。生物演化指生物的族群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之间,获得并传递新性状的过
  • 共价共价键(英语:covalent bond),是化学键的一种。两个或多个非金属原子共同使用它们的外层电子(砷化镓为例外),在理想情况下达到电子饱和的状态,由此组成比较稳定和坚固的化学结构叫做
  • 伯里克利伯里克利(古希腊语:.mw-parser-output .Polytonic{font-family:"SBL BibLit","SBL Greek","EB Garamond","EB Garamond 12","Foulis Greek",Cardo,"Gentium Plus",Gentium,"Th
  • 美国短吻鳄美国短吻鳄(学名: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又称密西西比河鳄,是西半球大型的鳄鱼物种。雄性鳄长达4米以上,雌的不到3米。幼鳄为黑色,身上点缀著无规律的黄色横向带纹,到了成年时
  • 金印草金印草(学名:Hydrastis canadensis),又名白毛茛或北美黄莲,是多年生的毛茛科植物,原产于加拿大东南部及美国东北部。它们的根茎粗壮及呈黄色。在地上的茎略带紫色及有毛,地底下的呈
  • 9目前的元素周期表中有七个周期,并以118号元素鿫(Og)终结。如果有更高原子序数的元素被发现,则它将会被置于第八周期、甚至第九周期。这额外的周期预期将会比第七周期容纳更多的
  • 解脲支原体请负责验证本条目版权的维基人在标识侵权后,于Wikipedia:页面存废讨论/疑似侵权内容的部分加上: {{subst:CopyvioVFDRecord|1=解脲支原体}} 并在本条目创建者的对话页中加入:
  • 新美鞭菌新美鞭菌属是新美鞭菌门新美鞭菌科真菌的一属。其学名来自古希腊语词根neo-(新)、calli-(美丽)和mastix(鞭)。“新美鞭菌属”系台湾生物多样性资讯入口网所采用的中文名。
  • 太上老君太上老君,简称老君,全称“一炁化三清太清居火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气所成日神宝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又称“太上混元老君、梵形神宝玄真降生道德天尊”,又称道德天尊、混元老君等。
  • 黑色星期一2020年黑色星期一是指由于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及2020年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石油价格战等因素,造成的两次发生于星期一的股市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