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氏酸

✍ dations ◷ 2025-11-21 10:46:59 #有机酸,内酯,二

米氏酸(Meldrum's acid),又名Meldrum 酸、丙二酸亚异丙酯,学名2,2-二甲基-1,3-二氧六环-4,6-二酮;2,2-二甲基-1,3-二�烷-4,6-二酮。一种白色针状晶体,易溶于有机溶剂和碱性水溶液。熔点96摄氏度。

由丙二酸、丙酮和醋酐混合物在冰水浴冷却下滴加浓硫酸催化合成。醋酐起到活化羧酸的作用。

也可用丙二酸与醋酸2-丙烯酯在酸催化下合成。

由苏格兰人米尔壮(Meldrum)于1908年合成。米尔壮根据这个晶体可以溶解在碳酸氢钠溶液里的特性断定里面含有羧基。给出了下面的结构:

过了40年,这个结构被戴维森(Davidson)和博哈德(Bernhard)证明是错误的。 一个正确的并二内酯的结构被提了出来。而且米氏酸呈酸性的原因被正确地归因于活泼亚甲基的电离。又过了40年,克莱伦斯(Clarence)和波义尔(Boyle)根据X-光晶体衍射结果指出这个“酸”的稳定构象是船式构象,并将原因归结为酯官能团为了维持平面结构的结果。 阿内特随即指出这个酸在互变异构平衡溶液里烯醇式含量微乎其微。

米氏酸是最容易电离的1,3-二羰基化合物。其 pKa 低达4.97,与普通羧酸相仿。米氏酸超乎寻常的高酸性在过去100年始终没有得到一个彻底完美的解释,也因此成为理论有机化学中的一个著名难题。

最早的解释是基于偶极分析。阿恩特后来提出了基于立体电子效应的解释。阿恩特指出,普通的酯由于烷氧原子上的两个孤对电子与羰基存在两种可能的共轭:一个是与羰基π键最低空轨道的共轭;一个是与羰基σ键反键轨道的共轭。这两种共轭可以降低分子能量,是分子处于更稳定的状态,所以普通酯基态的优势构象是Z式(见下图)。由于环的存在,米氏酸的内酯结构迫使两半酯处于E式,这样就阻止了孤对电子与羰基σ键反键轨道的共轭作用,其结果是羰基的亲电性增强从而能更有效地稳定α-碳负离子。由于是两半酯共同作用于一个亚甲基,相当于两倍的效果,所以米氏酸比普通内酯的酸性还要高很多。

这个解释能比较好的解释米氏酸的高酸度,但是后来的能量衡算发现这个解释只解释了50%的原因,尚有剩下50%解释不了。在2001年和2004年有人分别用量子化学对这个酸做了不同的计算,从更多的角度提出了解释。但迄今为止这个问题仍然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米氏酸在有机合成上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极易烯醇化,所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亲核试剂参与诸多反应。在很多丙二酸二酯反应效果不好的场合能很好的参与反应。

例如借助米氏酸可以通过丝氨酸来合成手性吡咯啉杂环:

相关

  • 慢性梗阻性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语: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缩写为COPD),常简称为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性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阻塞性肺疾病(英语:Obstructive lung disease)。其
  • 模型论模型论(英语:Model theory)一般是指数学中集合论的论述角度对数学概念表现(representation)的研究,或者说是对于作为数学系统基础的“模型”的研究。粗略地说,该学科假定有一些既
  • 氧-17氧-17,为氧的一个稳定同位素,拥有8个质子和9个中子,在氧化态为0时有8个电子,氧-16的丰度约为0.039%,约占地壳含量的0.018%。于1919年,拉赛福进行了第一次的人为核反应实验,利用α射
  • 阿罗哈航空243号班机事故阿罗哈航空243号班机是一班来往夏威夷的希洛和檀香山定期航班,使用波音737-200型客机飞行。1988年4月28日,飞机在飞行途中发生爆裂性失压(英语:explosive decompression)事故,约头
  • 生物安全等级生物安全水平(biosafety level (BSL))是指在封闭的实验室环境中隔离危险的病原体所需的一套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一般学校里都会有生物实验室,医院的验血实验室也是生物安全实验
  • 侗族(侗语作Gaeml, 宽式IPA:.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
  • 坪地坪地街道是中国广东省深圳市东北的一个街道,属深圳龙岗区管辖,北邻广东惠州市惠阳区、深惠公路及深惠高速公路横渡。
  • 原台南水道坐标:23°06′05″N 120°21′34″E / 23.1014350°N 120.3594043°E / 23.1014350; 120.3594043原台南水道,为日治时期大正元年(1912年)兴建的自来水供应设施,提供台南市街、安
  • 维也纳和约 (1864年)维也纳和约 (丹麦语:Freden i Wien;德语:Frieden von Wien)是由普鲁士、奥地利和丹麦于1864年10月30日在维也纳所签订的合约,该条约象征着普丹战争的终结。根据和约内容,普鲁士将
  • 唐纳德·佩特瑞唐纳德·马克·佩特瑞(Donald Mark Petrie,1954年4月2日-)美国演员和电影导演。佩特瑞在纽约出生,是小说家、电视制作人和演员Dorothea(娘家姓Grundy)与导演Daniel Petrie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