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教

✍ dations ◷ 2025-04-25 05:28:41 #叛教
叛教或叛道,指叛离道、违背道。中文“叛道”二字的出处:“孔子曰:‘博学约之,弗叛矣夫’;夫学而不约,必叛道也”,又有“离经叛道”一词。道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广韵》:“道,理也,众妙皆道也,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后来,“叛道”被引用作为一宗教用词。“道”字在此时是指宗教神话,“叛道”在此时是指信徒放弃了其原先的宗教信仰。《世界人权宣言》第18条表明“改变宗教或信仰之自由”是基本人权之一。从内心认同佛教是自己的信仰,并念出三皈依的人被认为是佛教徒。如果有人放弃三皈依则被视为退出佛教,此对居士或出家人均适用。具体的步骤依不同僧团传承有所不同,大体来说,需要亲口对着一位或多位能够听懂自己语言的人说出“我自今日不再皈依佛、不再皈依法、不再皈依僧”一遍或数遍,即退出佛教。常见的误解是将犯戒与退教当作同义词。实际上,内心认同三皈依的人即是佛教徒,不必然受戒(包括五戒、八戒或十戒)。对于出家人而言,在三皈依的基础上必须受相应的戒律,违反戒律将受到处罚,特别是犯四根本的出家人将自动失去僧人的身份,被破门,逐出僧团。但是,该僧人仅仅是丧失比丘或比丘尼戒体,只要该僧人不宣布放弃三皈依,他仍然是一个佛教徒。破戒或还俗均不影响佛教徒的身份。释迦牟尼佛对出家人破戒或还俗的后续处理作了规定。破根本戒及犯五逆重罪者将不许再次出家,而主动还俗的比丘仍有数次重新出家的机会。相反,对于仅放弃三皈依再重新皈依的人,佛教中并无次数或程序上的限制。在基督教希腊文圣经里,“叛道”(希腊文,a·po·sta·si′a)这个名词含有“遗弃、舍弃或反叛”的意思。(使徒行传21:21,《新世》脚注)这主要是指宗教变节而言,意即脱离或舍弃纯真的崇拜。部分基督教徒对离开教会并不再相信基督教信仰的人作这样的称呼,此称呼带有贬义。按照基督教的说法,叛道就是背弃或反叛上帝。有些叛道的人会自称认识和事奉上帝,却拒绝接受某些或全部《圣经》所提出的道理或规定。有些人因为不认同部分牧者和教会领袖的传道手法和言行举止(例如牧者反对堕胎和同性恋),而离开其所属教会(不等于脱离宗教),同样会被指叛教。按照天主教的信仰,一个人受洗后就永远是天主教徒,“圣洗圣事在基督徒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印记,表示他属于基督。任何罪恶也消除不了这个印记。”不少天主教徒一出世就受洗,于天主教小学及中学受洗成为教徒,受洗成为教徒的要求比较宽松,因此不少教徒一般在中小学后不会再望弥撒,这些会被指是冷淡教友,但终其一生仍会保留其教徒的身份,除非遭到罗马教廷处以破门律,如马丁·路德。“叛教者”是指公开背弃信仰的人,常会发生于人民受到教会迫害的时期。如果一个穆斯林放弃伊斯兰教信仰,可被视为叛教。虽然《古兰经》没有经文明确指示穆斯林可以伤害退教者,但是记载穆罕默德言行的《布哈里圣训实录》却有记载指穆罕默德说过叛教者应被杀死,见4:52:260、9:84:57、58及64、9:89:271。时至今日,沙特阿拉伯、伊朗、阿富汗等一些伊斯兰国家仍设有“叛教罪”,违者可能被判死刑。伊斯兰世界中对于“叛教”视为大过,即使在不设叛教罪的世俗国家,退教者仍有可能受到周围穆斯林的恐吓甚至人身伤害。现代的犹太教没有对退教者实施宗教事务以外的现世处罚。

相关

  • β-内酰胺β-内酰胺(英语:β-lactam)是一种四元内酰胺环,内酰胺(Lactam)指环状的酰胺。因氨基在酰胺结构第β个碳原子上组成四元环,故称β-内酰胺。同理,若氨基在酰胺结构第γ、δ个碳原子上
  • KUNV昆津病毒(英语:Kunjin virus,缩写作 KUNV)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毒,归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英语:Flavivirus),是一种西尼罗河病毒亚型,只分布在大洋洲。昆津病毒最早是在1960年从澳大利亚环
  • 整联蛋白受体结构 / ECOD结构 / ECOD整合素(英语:Integrin,又译为整联蛋白)是一种介导细胞和其外环境(如细胞外基质,ECM)之间的连接的跨膜受体。在信号转导中,整合素将ECM的化学成分与力学状态等
  • 金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六十七个(八划的则为第一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金部归于八划部首,而简体中文则归在五划。金部只以左方、下方为部字
  • 碳氮氧循环碳氮氧循环(CNO cycle),有时也称为贝斯-魏茨泽克-循环(Bethe-Weizsäcker-cycle),是恒星将氢转换成氦的两种过程之一,另一种过程是质子-质子链反应。在质量像太阳或更小些的恒星中,
  • 熟铁熟铁是含碳量小于0.02%的铁合金碳钢,又称锻铁、纯铁(含碳量在0.02-2.0%称为钢,含碳量在2.0-4.3%则称生铁)。熟铁由铁矿石用碳直接还原,或由生铁经过熔化并将杂质氧化而得到的产物;前
  • 中文元素命名法元素的中文命名法,是指使用中文来命名化学元素的方法。每个元素使用一个汉字来表示。古代已经发现了解的元素,已有现成的合适的汉字,故直接使用;近来新发现的元素则使用“左形右
  • 1,1,2-三氯乙烷1,1,2-三氯乙烷,结构式CHCl2CH2Cl。纯品为无色透明有特殊甜味的易挥发液体。不易燃。不溶于水,可与醇、醚、酯、酮混溶。高毒,对眼、鼻粘膜有刺激作用。先向反应器中投入三氯乙
  • 塞浦路斯联合国缓冲区联合国缓冲区(英语:UN Buffer Zone),又通称为绿线(Green Line),是一条西北-东南方向贯穿塞浦路斯中部的缓冲隔离线,全长约187英里(301公里),将控制岛屿南部的塞浦路斯共和国与控制岛屿
  • 香肠香肠(英语:Sausage)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食物生产和肉食保存技术,指将动物的血肉或是凝固的内脏,搅碎成泥状,再灌入肠衣制作而成。在中国一些地区,“香肠”专指腊肠。在闽南,广东地区,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