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添福(1939年-),台湾彰化县人。台湾史地学者,曾任职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系,后受聘为中研院台湾历史所研究员。以“原乡论”、“国家剥削论”及“地域社会论”闻名。
施添福在台湾日治时期时出生于彰化,家境贫困。三岁时迁移至鹿港街草港中大字(今彰化县鹿港镇)。后举家转往台东知本大南溪北岸开垦(日本移民村旭)。初中读高雄市立二中(前金国中),于国立台东大学毕业后,任教于高雄仁武国小八卦寮分校。自忖国语不好,恐误人子弟,遂投考大学,并录取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史地系(1961)。毕业时被分发至高雄女中当地理老师,退伍后决心出国,并于1973年自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取得地理学硕士学位。
施氏一开始被认为典型的地理学者,直到1987年出版了《清代在台汉人的祖籍分布和原乡生活方式》一书,研究取径转与历史学门结缘,他在该书提出了著名的“原乡论”,对清代来台移民之分布现象有了另一种解释。他在1988年至1998年间,以竹堑地区、岸里地区及兰阳平原为案例进行研究,重建当时汉人移民取得土地和建立社会的过程(汉社会),也发现在清代国家对“熟番”社会,进行“重税”、“重役”的双重剥削下,土地流失与族人离散的过程(番社会)。此一研究,学界或称之为“国家剥削论”。 1998年之后,受森正夫教授对于明清江南研究的启发,认为“地域社会”的诠释或许可以体现区域的独特性,并可用来作为探讨地方感与地方认同的理论基础,一系列的研究被称为“地域社会论”。
1990年代起,他主持“台湾地名普查研究计划”,主编数卷的“台湾地名辞书”。2001年,施教授受聘为中研院台湾历史所研究员,直至2009年退休。现为彰化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讲座教授及中央研究院台史所兼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