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 dations ◷ 2025-10-25 11:54:03 #1913年欧洲,1913年军事,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帝国战争,保加利亚战争,塞尔维亚战争,希腊战争,罗马尼亚战争,1913年6月,1913年7月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发生于1913年6、7月间,是1912年至1913年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延续。

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之后,奥斯曼帝国在欧领土被占去了一大部分,只能保留包括君士坦丁堡在内的部分色雷斯等少量东南方地区,巴尔干同盟等战胜国在伦敦召开和会,商讨对奥斯曼帝国的利益瓜分。

但是,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就马其顿的统治权产生分歧。

保加利亚认为与奥斯曼作战中他们出力最多,所以希望能多分土地,保加利亚国内倾向占领整个马其顿,因此无法和塞尔维亚谈拢。在奥匈帝国的支持下,保加利亚便于1913年6月29日向塞尔维亚及希腊宣战。保加利亚不久就陷入困境,因为黑山和罗马尼亚加入塞尔维亚一方向保加利亚。奥斯曼为了收复亚德里亚堡,也从东进攻保加利亚。在四面受敌的困境下,保加利亚国王斐迪南一世宣布投降。

1913年8月,保加利亚和战胜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加北部划给罗马尼亚;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华达马其顿(Vardar Macedonia,其边界与今北马其顿共和国相若)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Pirin Macedonia)划归保加利亚,爱琴海马其顿(Aegean Macedonia)划归希腊。亚德里亚堡在稍后由保加利亚单独和奥斯曼签订的《伊斯坦布尔条约》中,交还奥斯曼。

塞尔维亚经过这次战争,变得更加强大;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扩张遭到妨碍。两国的争执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线。保加利亚战败后亦疏远背后支持塞尔维亚的俄罗斯,转而亲近奥匈帝国。

相关

  • 骸骨骷髅或者髑髅、骸骨是已死的动物或人腐化或被吃剩的骨头,经常是死的象征,常被化身为死神或鬼的形像,也被当作材料,制成骨器。骨头常是坚硬的象征,也是人有气节的具体拟物化即“骨
  • Enterobacteriaceae肠杆菌科(学名:Enterobacteriaceae)是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的一科,为格兰氏阴性菌中的一个类群,皆为杆菌。它们普遍存在于动物体肠道、水、土壤、寄生虫等。其中,大肠杆菌是被研究
  • 岩手县岩手县(日语:岩手県/いわてけん〔いはてけん〕 Iwate ken */?)是日本本州东北地方东北部的一个县,其总面积15,278.88平方公里,在全日本的都道府县之中排行第二,仅次于北海道,是日
  • 垂帘听政垂帘听政是中国古代帝制社会下的一种统治形式。通常指皇后或太后、太皇太后临朝称制,执掌国政。由于在封建礼教制度下,女子不能直接面对臣下,因此女主在召见朝臣时,必须在座位前
  • 舌奏吐音是一种利用舌头在木管乐器上控制吹气气流,表现出各种声音效果的技术。概分有4种方法:单吐、双吐、三吐和弹吐法。单吐(Single Tonguing)是吐音最基本的运舌法,每个声音的起始
  • 发酵乳制品发酵乳制品是经过发酵的乳制品。通过发酵,牛奶中所含的一些乳糖被微生物分解为乳酸,并产生乙醛、丙酮、丁酮等香气物质。发酵增加了产品的保质期,同时提高了产品的口味并改善了
  • 舒展辊舒展辊,spreader roll,起舒展、消除皱纹作用的导网(毯)辊或引纸辊,其辊面上有自中央部位向两端展伸的左、右旋凸出螺线或沟纹。
  • 杰罗姆·拉朗德约瑟夫·杰罗姆·勒弗朗索瓦·德·拉朗德(法语:Joseph Jérôme Lefrançois de Lalande,1732年7月11日-1807年4月4日)是一位法国天文学家,天王星名字(Uranus)命名的参与者。拉朗德
  • 哈罗德·拉斯韦尔哈罗德·德怀特·拉斯韦尔(英语:Harold Dwight Lasswell,1902年-1978年)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美国社会科学的泰斗,是各种学问科技整合运动的主要人物。曾于耶鲁大学学习政治学,并于
  • 姆万扎坐标:2°31′S 32°54′E / 2.517°S 32.900°E / -2.517; 32.900姆万扎(斯瓦希里语:Mwanza)是坦桑尼亚西北部维多利亚湖南岸的一座港口城市,是姆万扎区的首府,2002年普查人口为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