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响乐
✍ dations ◷ 2025-04-04 06:31:11 #交响乐
交响曲(Symphony)是古典音乐的乐曲型式,是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管弦乐曲,一般是为管弦乐团创作,乐团会包括弦乐器(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及打击乐器,编制在30至100人之间。交响曲多半会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交响曲会有包括所有乐器的大谱表。而各乐器演奏家会有只对应各自乐器的乐谱。有些交响曲会包括人声(例如贝多芬的第9号交响曲)。交响曲的英文symphony是来自希腊语的συμφωνία(symphonia),意思是“和谐或一致的声音”、“人声或是声乐的合奏”,此希腊语是源自σύμφωνος (symphōnos),意思是“和谐”。这个词一度用来指不同的概念,后来才变成特定音乐形态的现在用法。在希腊后期及中古时期,συμφωνία这个词是用在协和,和表示不协和的διαφωνία (diaphōnia相反。在中世纪以后,拉丁文的symphonia用来指各种乐器,特别是可以同时发出多种声音的乐器。圣依西多禄是第一个用symphonia作为二面鼓名称的人,约在1155年至1377年时,法文的symphonie是指手摇琴。在中古时期末的英国,symphony可以用在这二种意思,而在16世纪时,这个词等于appalachian dulcimer(英语:阿帕拉契揚琴)。在德语中,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之间,Symphonie是斯平纳琴(英语:spinet)及维吉那琴(英语:virginals)的通用名称。若是以“一起发声”的意思来看,这个词在16世纪及17世纪时开始出现在一些乐曲的名称中,包括乔万尼·加布里埃利的Sacrae symphoniae及Symphoniae sacrae, liber secundus,分别在1597年及1615年发行。班凯利(英语:Adriano Banchieri)的Eclesiastiche sinfonie, dette canzoni in aria francese, per sonare, et cantare, op. 16,在1607年发行,维当那(英语:Lodovico Grossi da Viadana)的Sinfonie musicali, op. 18,在1610年发行,海因里希·许茨的Symphoniae sacrae I(英语:Symphoniae sacrae), op. 6及Symphoniarum sacrarum secunda pars, op. 10,分别在1629年及1647年发行。其中只有维当那的作品是纯器乐的世俗音乐,其他的都是圣乐的声乐作品,其中有些也有器乐伴奏。16至17世纪,交响曲用来称呼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这时声乐已经排除在了交响曲的概念以外,“交响曲”从此成为纯粹的器乐曲。18世纪初,序曲和间奏曲开始脱离歌剧,并开始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这对交响曲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亚历山大·史卡拉第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风格)的三段体式,给后来的交响曲的乐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18世纪下半叶,德国的曼海姆乐派在序曲的创作中开创主调音乐的手法,提高乐器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的戏剧性,并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的终曲,就形成了4乐章器乐套曲的雏形。海顿、莫札特和贝多芬把维也纳古典乐派发展到了颠峰的状态,也使得交响曲进入黄金时期。贝多芬把交响曲的内涵和思想性发展到更高境界,现代意义上的交响曲概念从这个时期形成。从贝多芬去世到1848年革命期间,4乐章的传统交响曲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没有太大的革新。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在他的第8和第9交响曲中所展现的才能和对未来音乐的预示如果不是因为作曲家的早逝,很可能就此改写欧洲19世纪音乐史。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德国作曲家路易斯·施波尔一生创作9首交响曲。在第九交响曲中更是融合了传统交响曲和标题音乐的很多特征与因素,这一点可谓后来法国的埃克托·白辽士提出标题音乐的先声。同时期却稍晚的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一生共创作5首交响曲,其中最为著名的第3号a小调(苏格兰)(英语:Symphony No. 3 (Mendelssohn))和第4号A大调(意大利)(英语:Symphony No. 4 (Mendelssohn))。然而对后代作曲家影响更大的却是第2和第5号。第2交响曲(英语:Symphony No. 2 (Mendelssohn))的副标题为“赞美诗”,在这里作曲家没有采用传统的4乐章曲式,而是以一种巴赫时期的清唱剧模式来构建整个作品,他自己称之为“为独唱,合唱与乐队而作的圣经经文交响康塔塔”。第5交响曲(英语:Symphony No. 5 (Mendelssohn))又称为“宗教改革交响曲”,作曲家虽然仍旧采用了传统的4乐章曲式,可许多重要主题确是直接引用马丁·路德的众赞歌“上帝是我们坚强的堡垒”以及“德累斯顿阿门”。在门德尔松去世的时候,德奥音乐已经严重分裂为两大阵营,以李斯特·费伦茨、理察·华格纳、安东·布鲁克纳为首的“新德意志乐派”,和以约翰内斯·勃拉姆斯、音乐理论家爱德华·汉斯力克为首的“保守派”。两者之间的争论和分歧主要是如何界定音乐的性质和内容。在新德意志乐派看来,音乐不仅仅是作为纯粹和抽象的声音艺术和音乐的绝对美,而更应该与文学、诗、哲学及各种意识形态联系。对他们来说,音乐不再是呈现客观美的过程,而是主观意志的直接表现,音乐则是这种表现的方式。而保守派则坚信音乐是一种纯粹的结构与形式之美,在交响曲这个体裁里滥用文字暗示和诗歌隐喻会导致这种已经趋于完美的经典形式走向崩溃。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一生共创作四首完整的交响曲,全按照经典的四乐章构架、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传统体裁创作,在贝多芬等诸位古典大师的盛名之下仍具独创性,无论在和声还是曲式方面,布拉姆斯都大大地扩展了这一体裁。第4号交响曲作于1885年,在末乐章里,他更是将已经被大多数作曲家抛弃的古老变奏曲式帕萨卡利亚舞曲(passacaglia)运用得炉火纯青,整个乐章在33段变奏之后结束于一片彻底的悲剧与毁灭中。作为一个内心相当感性与伤感的布拉姆斯,却一生效忠于古典大师的音乐与精神,在这里,他情感与理智的冲突终于在这样一个完美的形式中得到最好呈现,而伴随着它的结束,整个古典交响曲的大厦也随之轰然倒塌了。同时期的布鲁克纳虽然一生倾心于瓦格纳的艺术,而且也一直被保守派攻击,但他却留下了9首在形式上非常古典的交响曲,其中除了未完成的第9,其他都具备4个乐章,而所有的首乐章又都按照大型奏鸣曲式来写作。布鲁克纳一生任职于教堂,且为有声誉的管风琴家,他当时的同行却常常讥讽其交响曲过于庞大笨拙,并且在配器上过于单一,往往把乐队当作管风琴的另一种表现载体。确实,在他早中期的一些作品中,这样的缺点的确存在,但他晚年的最后3部交响曲却完全摆脱了这些毛病。在最后一首交响曲里,和声的运用已经非常大胆,调性的功能在某些段落已经相当模糊,这一点由他的学生古斯塔夫·马勒发展到了极限,到最后才由勋伯格终结了调性写作的时代。古斯塔夫·马勒在20世纪初写了长篇幅,大规模的交响曲。他的第8号交响曲因为需要许多乐师及二个合唱曲参与表演,称为“千人交响曲”。他的第3号交响曲多半的演奏时间约100分钟,是固定演出的交响曲中时间最长的几首乐曲之一。20世纪中也有许多作曲家的乐曲称为“交响曲”,但其形式及内容有进一步的变化。像是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及卡尔·尼尔森继续创作传统的四乐章交响曲。也有其他作曲家有不同的作品,像是让·西贝柳斯的第7号交响曲(英语:Symphony No. 7 (Sibelius))也是他最后一部交响曲,只有一个乐章,而阿兰·霍夫哈奈斯在1949年至1950年所写的第9号交响曲,则有24个乐章。在19世纪末,开始出现将传统四乐章的交响曲整合到较具包含性单一形式的构想,曾被称为"two-dimensional symphonic form" ,在阿诺德·勋伯格的第1号交响曲(英语:Chamber Symphony No. 1)(1909年)是关键的转捩点,之后在1920年代有他的单一乐章德国交响曲,包括寇特·威尔的第1号交响曲(1921年)、马克斯·邦廷(英语:Max Butting)的Chamber Symphony(1923年),及, Op. 25 (1923), and 保罗·德绍(英语:Paul Dessau)的1926交响曲。不过有些作曲家还是有一些命名上的倾向。将乐曲命名为交响曲表示某程度的复杂以及目地性。而小交响曲(英语:Sinfonietta (symphony))(sinfonietta)则用来表示一些相较于交响曲,较短,较现代,或是“较轻快”的乐曲,例如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为管弦乐团写的普罗科菲耶夫小交响曲(英语:Sinfonietta (Prokofiev))。经典交响曲结构如下:交响曲是由管弦乐团演奏,每个国家乃至每个城市都以拥有一支水准精湛的管弦乐团而感到自豪。有个人问起
相关
- 动物è§å†…文动物是多细èƒçœŸæ ¸ç”Ÿå‘½ä½“ä¸çš„一大类群,统称为动物界ã
- 经典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英语:classical conditioning,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反应条件反射、alpha条件反射),是一种关联性学习。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将这种产生条件反射行为的学习
- 拉提姆拉齐奥(拉丁语:Lătĭŭm)或被译作“拉丁姆”,是意大利中西部的一个区域,在那里罗马城建立并扩展至罗马帝国首都。 这里的居民在罗马王国被建立前使用的语言,即为拉丁文的前身。
- 梭菌C. acetobutylicum C. aerotolerans C. beijerinckii C. bifermentans 肉毒杆菌(C. botulinum) 丁酸梭菌 C. butyricum C. chauvoei C. colicanis 艰难梭菌 (C. difficile) C. f
- Fesub2/sub(SOsub4/sub)sub3/sub硫酸铁是铁(III)的硫酸盐,化学式为Fe2(SO4)3。无水物存在单斜和菱方两种晶型。其水合物可溶于水。它被用作媒染剂以及工业废水的凝结剂,也用于颜料中。医药上用硫酸铁作收敛剂
- 希罗尼穆斯·博克希罗尼穆斯·博克(德语:Hieronymus Bock,拉丁名:Tragus,1498年-1554年2月21日)是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植物学家、医师和信义宗神职人员。他的著作是《新草药志》,其中涉及了近七百种植
- 国家格言索引 国防预算 石油储量 军事(武装部队) 死刑 国债 生育率 最高点 官方语言 地理 政体 面积 代码 陆地面积 人口 人口密度 国内生产总值 国徽 国旗 国歌 国家格言 首都 城市
- 异丁烷异丁烷(IUPAC命名2-甲基丙烷,又称甲基丙烷)是一种烷烃,与(正)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由于近年来人们对氟利昂引起的臭氧层破坏问题的关注,异丁烷作为氟利昂的替代品,使用逐渐增加。异
- 强子强子时期是物理宇宙学在宇宙演化早期的一个时期,这时物质的宇宙是由强子主导。它大概开始于大爆炸之后10-6秒,这时宇宙的温度已经降低至允许来自夸克时期形成的夸克被束缚在一
- 极地低压极地低压是在两极地区发生的低气压系统。低气压内气温极低。一般都是寒冷的极地气团通过海面时发生。相较于温带低气压,极地低压的规模更小,并会带来大雪。极地低压发生在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