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螺级布雷巡洋舰(德语:Nautilus-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20世纪初建造的两艘布雷巡洋舰的船级,其中首舰鹦鹉螺号于1905年动工、1907年交付,信天翁号于1907年开建、1908年完工。两者均由不来梅的威悉船厂承建,但设计略有不同。鹦鹉螺号有一个飞剪式舰艏,而信天翁号的舰艏样式则与同时代的德国小巡洋舰类似。两艘同级舰配备有八门88毫米炮(英语:8.8 cm SK L/35 naval gun),可容纳186至288枚水雷。
两艘舰在入役后都曾投入公海舰队运用,但每次只有一艘,通常是轮替在舰队内从事改装或水雷战训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些舰只布下了几个雷区,既是为了保护德国沿岸,也是为了干扰英国海军的行动。1915年,信天翁号被转移至波罗的海与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作战,最终在7月的奥兰群岛海战中遭到俄国巡洋舰的伏击并被迫搁滩(英语:Beaching (nautical))。鹦鹉螺号则参加了1917年的阿尔比恩行动,并于1918年重新武装以支持两栖作战,但从未以此角色参与任何行动。1918年战争结束后,信天翁号被送回德国,两舰都于1919年正式从海军名录(英语:Navy List)中除籍。信天翁号在1915年的损坏中一直没有得到修复,因此立即报废出售,而鹦鹉螺号号却以废船(英语:Hulk (ship type))身份一直留存至1928年才拆解。
鹦鹉螺级两艘舰的外形尺寸略有不同。鹦鹉螺号全长98.2米,舷宽11.2米,平均吃水深度为4.42米。信天翁号稍大,全长100.9米,舷宽11.5米,有4.40米的吃水深度。鹦鹉螺号的标准排水量为1975吨、满载时排水量可达2345吨,而信天翁号的设计排水量则为2208吨、满载时排水量达2506吨。1909至1910年间,鹦鹉螺号曾在基尔的帝国船厂(英语:Kaiserliche Werft Kiel)接受现代化改造。它的艉部悬垂被延长了2.7米,使舰只总长度达到100.9米,同时其舰艛甲板也被进一步延伸至舰艉。
船体采用横向和纵向钢框架构造,设有九个水密舱室和一个占龙骨长度比重为60%的双层船底(英语:Double bottom)。两舰都配备了带有顶部观察哨(英语:spotting top)的两根桅杆。鹦鹉螺号和信天翁号的舰艏有所不同;前者采用的是飞剪式,而后者采用的是与同时代德国小巡洋舰类似的撞角式舰艏。信天翁号还有一个更高的艏楼,一直延伸到主桅杆的底部,而鹦鹉螺号则建有一个舰艛甲板,从前桅的后部开始延伸。
转向由单舵控制。这些舰只的操作性能良好,转弯半径小,但它们受到上风舵(英语:Weather helm)的影响,在航行过程中容易漂移。舰只的标准船员编制(英语:Ship's company)为10名军官和191名水兵,后来又增加到11名军官和197名水兵。它们还配备有一些小型舰载艇,其中包括两艘哨艇(英语:Picket boat)、一艘机动艇(英语:Launch (boat))、两艘高低桅帆船和一艘小舢板(英语:Dinghy)。这些舰载艇是通过一台安装在主桅杆上的大吊杆(英语:Derrick)进行升降。
鹦鹉螺级舰只的推进装置由两台三缸三胀式蒸汽机组成,各负责驱动一副直径为3.20米的四叶螺旋桨。发动机的蒸汽由四台燃煤船用式锅炉提供,这些锅炉被分成四个独立的锅炉舱(英语:Fire room);它们被汇入两座间隔紧密的烟囱(英语:Funnel (ship))。电力则由两台涡轮发电机(英语:Turbo generator)提供,可在110伏电压下产生90千瓦电。
舰只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600匹指示马力(4,900千瓦特),最高航速20节(37千米每小时);但两艘同级舰在速度试验中都略微超过了这些数字,其中鹦鹉螺号达到20.8节(38.5千米每小时),信天翁号达到20.2节(37.4千米每小时)。两舰的设计载煤量为200吨,但通过利用辅助贮存空间,鹦鹉螺号可贮存多达490吨、信天翁可搭载重达526吨燃煤。由此,这些舰只可以9节(17千米每小时)的巡航速度连续行驶3,530至3,680海里(6,540至6,820千米)。
鹦鹉螺级的主舰炮为八门单座安装的88毫米35倍径速射炮(英语:8.8 cm SK L/35 naval gun)。其中两门并排放置在艏楼,四门置于舰舯的舰艛上、每边舷侧(英语:Broadside (naval))各两门,最后两门则并排安装在舰艉。它们合共配备2000发弹药,最大射程为9100米。鹦鹉螺号最初可携带186枚水雷,但后来增加到205枚,而信天翁号的水雷容纳能力则达288枚。1918年,鹦鹉螺号重新装备了两门76毫米炮、四门20毫米高射炮、二十四挺机炮、两具火焰喷射器和四台水雷发射器,水雷携带量则维持不变。这些新武器装备旨在使该舰能够支援两栖作战。
交付使用后,鹦鹉螺号和信天翁号开始轮流在公海舰队服役;前者参加了1907年和1908年的年度舰队演习,继而被后者取代。鹦鹉螺号于1909-1910年间在基尔的帝国船厂进行了现代化改造,而信天翁号于1910-1911年间也在同一地点接受类似的现代化改造。在信天翁号撤出运用期间,鹦鹉螺号曾暂时重返舰队。当前者于1911年改装完成后,后者便被转移到北海作为水雷学校的训练船,并于年底退役。信天翁号则一直服役至1914年,除了曾与瓦尔特堡号轮船(英语:USS Wabash (ID-1824))发生碰撞外,其余时间大抵平安无事。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两艘同级舰都被动员起来布设了一系列雷区,最初是为了保护德国在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海岸线。8月,两舰开始在英国沿岸布设攻击性雷区,鹦鹉螺号甚至在10月也进行了类似的尝试,但由于截获的无线电显示有英国海军在场时,该行动被取消。1915年6月,信天翁号被调往波罗的海东部,并在当地水域布设攻击性雷区。最后一次是在7月的奥兰群岛海战中,一群俄国装甲巡洋舰拦截了信天翁号及其护航舰。对方严重损坏了信天翁号,为了防止沉没,其舰长被迫将舰只在中立国瑞典的海岸外搁滩(英语:Beaching (nautical))。
鹦鹉螺号于1916年被调往波罗的海,并参加了1917年的阿尔比恩行动,为攻克里加湾提供支持。1918年,该舰为参与两栖作战而进行改装,其88毫米口径炮被一系列小口径的武器取代。在芬兰内战期间,它被编入一支特遣队前往支援芬兰白卫队(英语:White Guard (Finland)),但没有参与任何作战。相反,在战争的剩余时间里,它一直在波罗的海东部巡逻。1918年11月战争结束后,鹦鹉螺号根据《凡尔赛条约》的条款遭解除武装并沦为废船(英语:Hulk (ship type));它先后被更名为“一号废船”()和“A号废船”(),最终于1928年拆解。与此同时,信天翁号于1915年7月在一家瑞典打捞公司的协助下重新浮起,并一直被扣押至战争结束。它于1919年获交还德国,同年正式从海军名录(英语:Navy List)中除籍并拆解报废。
脚注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