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燃素说
✍ dations ◷ 2025-11-22 13:17:25 #燃素说
燃素说(英语:Phlogiston theory),是一个已被取代的化学理论,起源于17世纪。这个理论假设,任何物质在燃烧时,都会释放出一种名叫燃素(Phlogiston)的成分。这个学说被安托万-洛朗·德·拉瓦节推翻。帕拉塞尔苏斯曾设想化学物质含有三大元素:硫为易燃的元素,汞为流动性和挥发性的元素,盐为固定和不活动的元素。17世纪,美因茨大学医学教授约翰·约阿希姆·贝歇尔略微修改了医疗化学的学说,于1669年主张固体的泥土物质一般含有三种成分:贝歇尔认为,一切可以燃烧的物体含有硫质的、油性的“油土”,在燃烧过程中,它在与其他“土”结合时逃了出来;也就是说,燃烧是一种分解作用,物质燃烧后,留下的灰烬是成分更简单的物质。燃素说认为,燃烧和锻烧的过程牵涉到化合物分解为组成部分的过程,在最简单的情况下,也就是分解为硫质的“油土”和固定的“ 石土”。理论上,简单的物体不能发生燃烧,因为含有“油土”和另一种土的物质必然是化合物。18世纪,新的化学概念和燃素学说双方支持者展开激烈辩论。1703年,德国哈雷大学的医学与化学教授格奥尔格·恩斯特·史塔尔把贝歇尔的“油土”重新命名为“燃素”,并把这个理论发展成更广泛的理论体系,用以说明氧化、呼吸、燃烧、分解等很多化学现象。金属是灰碴与燃素的化合物,加热释放了燃素而剩下灰碴。总的说来,燃素为一切可燃物体的根本要素,油、脂、木、炭及其他燃料含有特别多的燃素。当这些物体燃烧时,燃素便释出,或则进入大气中,或则进入一个可以与它化合的物质中如灰碴,从而形成金属。到1740年,燃素理论在法国被普遍接受;十年以后,这种观点成为化学的公认理论。然而,燃素说未能合理解释定量实验的结果;根据燃素说,镁在燃烧后会释出燃素,但实际上质量不减反增。其后拉瓦节证明氧在燃烧过程中必不可少,解释了镁燃烧后增加重量的现象,并为其后的热质说奠下基础。至于许多有机化合物燃烧后重量变轻的原因,则是因为燃烧产物为气体,消散在空气中,因此只留下无法燃烧的灰碴,才会有燃烧后重量变轻的错觉。
相关
- 接合孢子接合孢子是接合菌的有性孢子,由菌丝长出形态相同或略有不同地配子囊接合而成。接合孢子是由菌丝生出的结构基本相似,形态相同或略有不同的两个配子囊接合而成。首先,两个化学
- J. Am. Chem. Soc.《美国化学会志》(英语: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或译美国化学会期刊、美国化学学会期刊),常用缩写为J. Am. Chem. Soc.和JACS,是美国化学学会发行的学术期刊,于1
- 锌硫化物硫化锌(化学式:ZnS)是锌的硫化物,为白色至黄色粉末或晶体,难溶于水,主要以闪锌矿和纤锌矿的形式存在。这两种结构都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在光电子器件中有广泛应用。闪锌矿结构为立
- 鲨烯鲨烯(Squalene),又称角鲨烯,是一种开链三萜类化合物。因最初从鲨鱼肝油中提取得到,故得名鲨烯。随后发现鲨鱼卵油及其他鱼中也含有它,现在发现它的分布比预想的要广泛许多,真菌及人
- 廾廾部,为汉字索引里为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五十五个(三划的则为第二十六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廾部归于三划部首。廾部通常是从下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者将部
- DNA夹DNA夹(英语:DNA clamp,又称滑动压板、滑行夹)是一种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为DNA复制过程中的持续性-启动因子(processivity-promoting factor),是DNA聚合酶III全酶的必要组成,可避免DNA聚
- 马修·梅瑟生马修·梅瑟生(英语:Matthew Stanley Meselson,1930年5月24日-),美国遗传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曾经对DNA复制、重组与DNA修复等作用做过重要研究。
- 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英文:Carboxymethyl Cellulose,简称CMC)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其钠盐(羧甲基纤维素钠)常用作黏稠剂、糊料。羧甲基纤维素被称为工业味精,大量使用在工业生产中,为各种
- TbOsub2/sub二氧化铽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TbO2。它可由三氧化二铽在1000atm的氧气下于300℃生成。二氧化铽在340℃开始分解,生成Tb5O8并放出氧气。
- 硫酸氧钒硫酸氧钒(IV),VOSO4,是钒的一个常见无机化合物。以三水合物和五水合物最为常见,而六水合物仅在13.6°C下存在。市售品的则未指定结晶水含量。这种极易潮解的蓝色固体是实验室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