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素说

✍ dations ◷ 2025-05-17 06:39:46 #燃素说
燃素说(英语:Phlogiston theory),是一个已被取代的化学理论,起源于17世纪。这个理论假设,任何物质在燃烧时,都会释放出一种名叫燃素(Phlogiston)的成分。这个学说被安托万-洛朗·德·拉瓦节推翻。帕拉塞尔苏斯曾设想化学物质含有三大元素:硫为易燃的元素,汞为流动性和挥发性的元素,盐为固定和不活动的元素。17世纪,美因茨大学医学教授约翰·约阿希姆·贝歇尔略微修改了医疗化学的学说,于1669年主张固体的泥土物质一般含有三种成分:贝歇尔认为,一切可以燃烧的物体含有硫质的、油性的“油土”,在燃烧过程中,它在与其他“土”结合时逃了出来;也就是说,燃烧是一种分解作用,物质燃烧后,留下的灰烬是成分更简单的物质。燃素说认为,燃烧和锻烧的过程牵涉到化合物分解为组成部分的过程,在最简单的情况下,也就是分解为硫质的“油土”和固定的“ 石土”。理论上,简单的物体不能发生燃烧,因为含有“油土”和另一种土的物质必然是化合物。18世纪,新的化学概念和燃素学说双方支持者展开激烈辩论。1703年,德国哈雷大学的医学与化学教授格奥尔格·恩斯特·史塔尔把贝歇尔的“油土”重新命名为“燃素”,并把这个理论发展成更广泛的理论体系,用以说明氧化、呼吸、燃烧、分解等很多化学现象。金属是灰碴与燃素的化合物,加热释放了燃素而剩下灰碴。总的说来,燃素为一切可燃物体的根本要素,油、脂、木、炭及其他燃料含有特别多的燃素。当这些物体燃烧时,燃素便释出,或则进入大气中,或则进入一个可以与它化合的物质中如灰碴,从而形成金属。到1740年,燃素理论在法国被普遍接受;十年以后,这种观点成为化学的公认理论。然而,燃素说未能合理解释定量实验的结果;根据燃素说,镁在燃烧后会释出燃素,但实际上质量不减反增。其后拉瓦节证明氧在燃烧过程中必不可少,解释了镁燃烧后增加重量的现象,并为其后的热质说奠下基础。至于许多有机化合物燃烧后重量变轻的原因,则是因为燃烧产物为气体,消散在空气中,因此只留下无法燃烧的灰碴,才会有燃烧后重量变轻的错觉。

相关

  • 轻水反应堆轻水反应堆(Light Water Reactor, LWR)是指使用水作为冷却剂及慢化剂的核反应堆,包括沸水反应堆和压水反应堆,是目前世界上核反应堆的主要类型。与重水反应堆相比,轻水反应堆比较
  • 工党劳工锡安主义(希伯来语:ציונות סוציאליסטית)是锡安主义运动的左翼派别,劳工锡安主义者视自己为历史上中东和中欧的犹太工人运动的一支;不同于主流政治上的锡安
  • 健那绿B健那绿B(英语:Janus Green B),又名詹纳斯绿B,简称健那绿或詹纳斯绿,是一种对线粒体专一的活体染料,具有脂溶性,能跨过细胞膜,有染色能力的基团带正电,结合在负电性性的线粒体内膜上,内
  • 乳酸菌乳酸菌,可能指:
  • 气相色谱仪气液色谱法(英语:Gas chromatography,又称气相层析)是一种在有机化学中对易于挥发而不发生分解的化合物进行分离与分析的色谱技术。气相色谱的典型用途包括测试某一特定化合物的
  • 桑德罗·波提切利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年3月1日-1510年5月17日),原名亚历桑德罗·菲利佩皮(Alessandro Filipepi)是欧洲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家。波提切利出生于意大
  • 詹姆斯·卡麦隆詹姆斯·弗朗西斯·卡梅隆(英语:James Francis Cameron, CC,1954年8月16日-)是一位加拿大电影导演,擅长以极高的预算拍摄动作片以及科幻电影,主题往往试图探讨人和科技之间的关系。
  • 垂直显像SMI垂直显像SMI是1996年在SMI与SPDM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能在奈米等级上最快分析完整的3D细胞结构的光学显微镜,有效的奈米级光学分辨率,在解析2D图像能达到5 nm,而在解析3D图像能
  • 分钟分又称作分钟,是时间的量度单位,符号为min。法语:minute,原意是“微小”的意思。1 分钟 = 60 秒1 小时 = 60 分钟
  • 约书亚·雷诺兹约书亚·雷诺兹爵士RA FRS FRSA (英语:Sir Joshua Reynolds,1723年7月16日-1792年2月23日)是一位18世纪英国著名画家,皇家学会及皇家文艺学会成员,皇家艺术学院创始人之一及第一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