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燃素说
✍ dations ◷ 2025-04-25 06:38:32 #燃素说
燃素说(英语:Phlogiston theory),是一个已被取代的化学理论,起源于17世纪。这个理论假设,任何物质在燃烧时,都会释放出一种名叫燃素(Phlogiston)的成分。这个学说被安托万-洛朗·德·拉瓦节推翻。帕拉塞尔苏斯曾设想化学物质含有三大元素:硫为易燃的元素,汞为流动性和挥发性的元素,盐为固定和不活动的元素。17世纪,美因茨大学医学教授约翰·约阿希姆·贝歇尔略微修改了医疗化学的学说,于1669年主张固体的泥土物质一般含有三种成分:贝歇尔认为,一切可以燃烧的物体含有硫质的、油性的“油土”,在燃烧过程中,它在与其他“土”结合时逃了出来;也就是说,燃烧是一种分解作用,物质燃烧后,留下的灰烬是成分更简单的物质。燃素说认为,燃烧和锻烧的过程牵涉到化合物分解为组成部分的过程,在最简单的情况下,也就是分解为硫质的“油土”和固定的“ 石土”。理论上,简单的物体不能发生燃烧,因为含有“油土”和另一种土的物质必然是化合物。18世纪,新的化学概念和燃素学说双方支持者展开激烈辩论。1703年,德国哈雷大学的医学与化学教授格奥尔格·恩斯特·史塔尔把贝歇尔的“油土”重新命名为“燃素”,并把这个理论发展成更广泛的理论体系,用以说明氧化、呼吸、燃烧、分解等很多化学现象。金属是灰碴与燃素的化合物,加热释放了燃素而剩下灰碴。总的说来,燃素为一切可燃物体的根本要素,油、脂、木、炭及其他燃料含有特别多的燃素。当这些物体燃烧时,燃素便释出,或则进入大气中,或则进入一个可以与它化合的物质中如灰碴,从而形成金属。到1740年,燃素理论在法国被普遍接受;十年以后,这种观点成为化学的公认理论。然而,燃素说未能合理解释定量实验的结果;根据燃素说,镁在燃烧后会释出燃素,但实际上质量不减反增。其后拉瓦节证明氧在燃烧过程中必不可少,解释了镁燃烧后增加重量的现象,并为其后的热质说奠下基础。至于许多有机化合物燃烧后重量变轻的原因,则是因为燃烧产物为气体,消散在空气中,因此只留下无法燃烧的灰碴,才会有燃烧后重量变轻的错觉。
相关
- 协助自杀协助自杀(英语:Assisted Suicide)是指在另一个人的协助下自杀。 该术语有时特指“医生辅助自杀(Physician-Assisted Suicide)”,指由医生或其他医疗保健提供者所协助的自杀。如果
- 麦角固醇麦角固醇(英语:Ergosterol,又称为麦角甾醇)是从真菌类酵母与麦角菌中发现的一种植物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可被转化为维生素D2。它是酵母和真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功能与动物细胞膜
- 国民警卫队1903年 - 现今 English colonial government militias: since December 13, 1636 As "National Guard": since 1824 in New York, since 1903 nationwide Dual state-feder
- 费城染色体费城染色体(英语: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h (or Ph') chromosome),或称费城染色体易位(英语:Philadelphia translocation),是一种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
- 药锭片剂或锭剂(英语:Tablet)系指药物与辅料混合均匀后经制粒或不经制粒压制成的片状或异型片状制剂可供内服和外用,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片剂由药物和辅料二部分组成,辅
- 维管植物维管植物(或作维管束植物)是指具有维管组织的植物,这些组织中可将液体作快速的流动,在体内运输水分和养分,它包括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维管植
- 螺旋状螺旋是一种像螺线及螺丝的扭纹曲线,为一种在生物学上常见的形状,例如在DNA及多种蛋白质均可发现这种结构。螺旋分为左旋和右旋。从螺旋中心沿轴线望去,如果螺旋由近至远为逆时
- 革革,可能指:
- 潜在威胁天体潜在危险天体(potentially hazardous object,PHO)是指轨道有撞击地球的可能,且其大小足以对地球造成全球或局部区域重大损害的近地天体 -无论是小行星或彗星。多数这类天体是潜
- 王大成王大成(1949年1月-),四川成都人,中国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于四川成都。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