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伊效应

✍ dations ◷ 2025-09-13 01:29:03 #流体动力学

凯伊效应(英语:Kaye effect) :将混合有机溶液倒到一固体表面,这表面突然向上喷出一束液体和向下倒的液束相会。这种现象称为“凯伊效应”。这是英国工程师艾伦·凯伊在1963年第一次描述的。

出现凯伊效应的时间较短;一般在300毫秒左右,容易为人忽略。

此后,发现番茄酱,酸奶,油漆,洗发水和液体肥皂等切应变薄(在切应力下变稀)的液体都具有这样的性质。

为了了解“凯伊效应”,荷兰特温特大学的微斯路易斯用高速视频头观察这效应的全过程 ;将切应变薄液体倒到固体表面,开始时,形成一绕堆;但其中某一滴滑下,随后有一束流从堆表面窝弦梯边飞跃而出;从表面发射出来。微斯路易斯认为,切应变液的界面形成润滑层起了重要的作用。他还找到了,把切应变液倒到斜面上,能看到稳定的反弹射流的条件。但是微斯路易斯的实验还未能从物理角度说明产生凯伊效应的原因。有人认为,在有静电的情况下,更易出现“凯伊效应” 。

相关

  • 宗教理论神学(古希腊语:Θεολογια,拉丁语:theologia,英语:Theology)一词,广泛指称所有对神(上帝)这个主题展开的研究或学说。神学一词的希腊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和
  • 郁症重性抑郁疾患(英语: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缩写MDD),也可简称为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患,特征为超过两周的大多数时间都抑郁不已。常常伴随着没有精神、对一般休闲活动没有兴趣、
  •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敦巴顿橡树会议(英语:Dumbarton Oaks Conference),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胜利在望,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被称为敦巴顿橡树园
  • 陈桢陈桢(1894年3月14日-1957年11月15日),字席山,中年后改字协三,动物遗传学家,出生于江苏邗江,改籍江西铅山,1918年毕业于金陵大学,获得农学士学位,随后留校担任育种学助教,1919年考取清华
  • 魏建功魏建功(1901年11月7日-1980年2月18日),字益三,号天行,江苏海安人,中国语言、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学部委员(院士),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1925年),在校师承钱玄
  •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委员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委员会(葡萄牙语:Comissão de Trabalho para a Construção da Grande Baía Guangdong-Hong Kong-Macau,葡文缩写:CCGBA),在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管辖及
  • 姜丰年姜丰年(1957年10月7日-)生于台湾。是新传集团的创建者,之前曾担任新浪网联席董事长、趋势科技总裁。1996年6月加入华渊资讯(华渊生活资讯网),出任首席执行官。1957年10月7日出生于
  • 朱尔·博尔代朱尔·让·巴蒂斯特·樊尚·博尔代(法语:Jules Jean Baptiste Vincent Bordet,1870年6月13日-1961年4月6日)比利时免疫学家与微生物学家。1870年出生于苏瓦尼(英语:Soignies),1906年
  • 窝脖窝脖,北京话读“窝脖儿”,指老北京的搬运工,也称作脚夫。从事搬运服务的铺子被称作脚行。因为用肩膀扛东西的时候,脖子要一边偏,窝着脖子,进而转化为名词,特指搬运工这个职业。老北
  • 本乡町本乡町为台湾日治时期台北市之地区,在台北高等学校之南,范围约为今台北市大安区师大路、浦城街一带。该区域同昭和町,是昭和初期(1920年代)因台北高等学校和台北帝国大学的设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