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政,又称七
七曜占在中国古代星占学上均十分重要。《易‧系辞》:“天垂象,见(现)吉凶,圣人象之。此日月五星,有吉凶之象,因其变动为占,七者各自异政,故为七政。得失由政,故称政也。” 《尚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孔传:“七政,日月五星各异政。” 孔颖达 疏:“七政,其政有七,于玑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
七曜,源于古代中国人民对星辰的自然崇拜,可追溯周朝。自两汉时期应用甚广,刘向:“夫天有七曜,地有五行。”;《后汉书志二律历》:“夫甲寅元天正正月甲子朔旦冬至,七曜之起,始于牛初。”刘洪亦有著作七曜术。《后汉书·刘陶传》:“宜还本朝,挟辅王室,上齐七燿,下镇万国。”《晋书》卷二十二:“煌煌七曜,重明交畅。我有嘉宾,是应是贶。邦政既图,接以大飨。人之好我,式遵德让。”东晋范甯的《春秋穀梁传序》:“阴阳为之愆度,七曜为之盈缩。”杨士勋疏:“谓之七曜者,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谓之曜。”五星指火、水、木、金、土。
以七曜为一周的历法观念是由印度传入中国,与欧洲的星期概念似乎都是源自于同为月阴历法的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日曜日一定是英文的Sunday、月曜日一定是Monday,更明确的是无论是哪一天的名称、拉丁文与汉文所指的星球都是同一颗),七为希腊与两河流域文明常用数字,也是该地区的吉数。但学界对目前起源仍有争议。该概念在中国唐朝时期获得发展,将7日结合七曜谓之曜日,其后再传入日本,至清末以前皆如此,到了民国以后改为星期,以数字替代星名,之后被广泛采用。东亚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实施则是到欧洲殖民浪潮以后重新引入西方的星期制度。惟现今中文已成星期,日本与朝鲜半岛则继续使用古称、台湾于日治时期曾使用七政,现改为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