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伦敦码头区
✍ dations ◷ 2025-05-16 13:38:19 #伦敦码头区
伦敦码头区(London Docklands)是位于英国伦敦东部,泰晤士河沿岸的水滨再开发地区的名称。横跨了南华克区、陶尔哈姆莱茨区、纽汉区。目前主要开发为商业区和住宅区。伦敦码头区是曾为世界最大港口伦敦港的作业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船舶的大型化和集装箱化等物流革命的进行,伦敦码头区日益萧条。伦敦码头区这一名称是在1971年英国政府的再开发计划的报告书中首次使用的。伦敦码头区的范围包括了泰晤士河沿岸的数个港湾、造船厂、仓库。自西(上流,市中心)向东是:自此以下的蒂尔伯里等船坞并不是伦敦码头区的范围。从罗马时代开始直至中世纪,伦敦的码头位于伦敦市和其对岸的南华克(南岸)之间的泰晤士河岸和伦敦池,然而由于并没有保护装卸时搬运的货物以及船内货物的设施,因而经常成为盗贼的目标。在伦敦池工作的搬运工获得了伦敦城所赐予的特权,允许从事称重和搬运等工作,然而他们收取的费用很高且腐败横行,因而船主逐渐开始寻找其他停泊处。此外,在17世纪之后,随着船只数量剧增,港口空间日益狭小。因此,船主开始在伦敦以外的泰晤士河河口或其他地区的港湾装卸货物。1696年,在泰晤士河南岸的南华克东侧(下流侧)的半岛洛特希,洛特希的地主贝德福德公爵威廉·拉塞尔等人建设了“大豪兰船坞”(之后扩大为萨里船坞)。这个船坞是个巨大的长方形人工河,可容纳120艘大型船只停泊。并且没有设置搬运工的道路及仓库,也没有围绕港口的墙壁。由于这片港口是伦敦城外的私有地,搬运工并不能在这里行使特权,加之货物和船舶的安全问题也得到了改善,很快就城外伦敦最重要的港湾,也是后来船坞的雏形。1802年,以西印度船坞为开始,进入19世纪后,在伦敦塔东侧的瓦平和其前方的船坞岛上,众多公司都接连建设了大型船坞,伦敦港成为集散欧洲及大英帝国各地货物的世界第一的港口。船坞有多个种类,湿船坞在人工河的人口处设有闸门,周围是仓库和防护墙,船舶在进入之后停泊并可装卸货物。干船坞的规模较小,船舶在进入之后人工河内的河水被抽空,是为了修理船舶而建造的。在泰晤士沿岸还有相同构造的造船厂。在泰晤士河沿岸还有众多仓库和码头。很多船坞还按照砂糖、谷物、木材等货物的特点,设计出为这些货物量身打造的搬运设施。许多货物在码头被装载到舢板上并经由运河或者铁路被送到英国各地。码头区聚集有负责将货物在船舶和舢板之间来回运送的驳船船员(Lightermen)和将货物从舢板及船舶搬运至地面的码头工人等众多港口劳动者。虽然有些熟练劳动者自己创有公司或工会,但大多数都是打短工的非熟练劳动者,每天早上聚集在酒吧,等待工头发表招工的消息。虽然能够找到工作,然而即使前往酒吧有时也不知道能拿到多少工钱,可说是一种赌博。这种劳动形态一直持续到二战之后。码头区附近在过去都是无人的湿地,不适合进行农业。在码头发展之后开始迅速出现了面向劳动者的酒吧和集体住宅,然而其通往市内的道路只有数条,形成了被隔绝且贫困(但很团结)的社区。这些地区既是黑社会等犯罪的温床,也有过团结对政府展开抗议行动的经历。1909年,各家经营船坞的民间企业为了提高物流的效率和改善劳动问题,统合为“伦敦港务局”。在伦敦港务局的治理下,码头区扩展至皇家船坞的乔治五世船坞,并且到下流的蒂尔伯里位置建设了众多船坞和内陆港口。二战时期不列颠战役的伦敦大空袭中,船坞群受到了集中攻撃,被大规模破壊。复兴的工作持续到1950年代,码头区又再次成为繁华的港口,然而其萧条也突然到来。随着集装箱掀起的海上运输和陆上运输的物流革命,船舶公司将停靠地从无法装卸集装箱的码头区转移到成功实现集装箱化的蒂尔伯里,甚至是面向外海且水深较深的费利克斯托。1960年代到1980年代期间,所有的船坞都停止了营业,在伦敦市中心诞生了面积达21平方公里的废墟。伦敦东区的失业问题严重,并随之衍生出诸多问题。随着船坞的关闭,其的再开发也成为紧迫的问题,但光是制定计划就花了十年,而付诸实施又花了十年。开发船坞的工作从1970年代就开始了,然而这个问题关系到这些地区的地主大伦敦市议会、伦敦港务局、电力、瓦斯、铁道、5个区政府,问题相当复杂。1981年,英国环境部设立了伦敦码头区再开发公司(London Dockland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LDDC)。这家公司由政府组建,拥有获得码头区土地和整地等强大权力。另外一项重要的政策是1982年决定的企业区政策(enterprise zone),其提供在码头区内进行的商务活动可免除不动产税等众多简化土地开发的诱因。因此,码头区的开发计划吸引了众多企业参加,掀起了热潮。LDDC的政策偏向大企业和其职工,以开发高档商务中心为主,引发了其轻视廉价住宅的开发等批评。虽然码头区的居民认为开发计划无视他们的需求并曾表达不满,然而LDDC的开发(虽然有很多争论)给码头区带来了大胆的变化。1998年,码头区的管理重新回到各区政府,LDDC的活动结束。1980年代到1990年代LDDC实施了大型开发计划使得码头区的大部分地区转换为住宅、商务、商业、轻工业的复合体。其最明显的象征是位于船坞岛中心的英国最大的摩天大楼群和代表伦敦新金融街已然形成,充满野心的金丝雀码头计划。然而,附近的喜朗船坞只是开发为低密度的商务区。即使在金丝雀码头,也有莱姆豪斯地区等虽然开发有进展,却未能像金丝雀码头计划一样确定具体蓝图的地区。金丝雀码头被卷入1990年代初期的不动产萧条中,在竣工当时乏人承租,也有不少地方未建大楼仍是空地的状态,对LDDC来说可谓是困扰不断,也使得开发延迟数年。对不动产业者来说,其有不少不动产既无法出租也无法贩卖,沦为负担。摩天大楼“加拿大第一广场”的建设者,对金丝雀码头再开发十分积极的加拿大的大型商务楼开发企业奥林匹亚&约克公司(Olympia and York)在1992年破产。由于码头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LDDC在码头区和伦敦市之间修建了无人驾驶的旅客捷运系统码头区轻便铁路(Docklands Light Railway、DLR)。这条铁路建设费用较低,且利用了废线留下的铁轨,其一期工程仅耗资7700万英镑(LDDC当时曾要求建设地铁新线,但政府拒绝出资)。LDDC还建设了连接船坞岛和A13号高速公路的道路,莱姆豪斯隧道采用明挖回填式方法修筑,然而这条道路平均每公里耗资1亿5000万英镑,堪称史上建设费最高的道路。LDDC还在1987年于皇家船坞建设了主要服务商务喷射机等小型机的伦敦城市机场。在过去20年间,码头区的人口是过去的二倍以上,成为了交通方便的大商务区兼住宅区。交通网明显改善,1999年地铁朱比利线延伸至船坞岛,从西敏站出发只需六站就可到达金丝雀码头,在斯特拉福德站和东郊的中央线连接。另外码头区轻便铁路也向东延伸至贝克顿。2005年12月,还修建了经由伦敦城市机场延伸至乔治五世船坞的支线。另外还向南纵贯船坞岛管过泰晤士河,延伸至格林尼治、刘易舍姆。金丝雀码头成为欧洲最大的摩天大楼群,甚至可以威胁伦敦市的金融街地位。占据码头区东半部的皇家船坞也改建为伦敦展览中心。还修建了四季酒店、希尔顿酒店、万豪国际等国际级酒店。码头区大部分陈旧的仓库和码头都被拆除,有数个仓库为改建为住宅。船坞的沟渠和水面几乎都得到了保留,主要作为游艇及水上体育中心来使用(例外的是,曾有无数船坞的萨里船坞大部分都被填埋)。虽然有时还有大船会停靠在古老的船坞,货物运输都已转移到蒂尔伯里和费利克斯托。码头区的重生对一度荒废的城市也带来了影响。例如,格林尼治和德普特福德因交通网的发达而成为通勤极其方便的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再开发。然而,码头区的再开发也有带来损失的一面。大规模的不动产热潮带来房价的上升,搬入码头区的居民和因房价上升而被迫离开的传统社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摩擦。另外,码头区还成为在英国各地都能见到的鲜明对比景象 -为中坚人士而建造的高级公寓就建在荒废的公营住宅的隔壁的最具冲击的事例(都市的士绅化现象)。码头区有象征“撒切尔政权下的英国”的地位,因此也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临时爱尔兰共和军曾计划在金丝雀码头地区发动恐怖袭击,以失败告终,但其在1996年2月10日于南船坞站发动的大规模炸弹恐怖袭击则导致2人死亡、40人负伤、三栋大楼严重受损,附近地区损失达1亿5000万英镑。这起事件结束了英国和临时爱尔兰共和军的停火。2009年1月,码头区有了自己的交响乐团码头区交响乐团。许多企业都将他们的总部设在了码头区。独立报集团的总部也搬迁到了码头区。2008年,独立新闻媒体集团宣布独立报的总部将从肯辛顿搬迁至码头区。码头区的再开发仍在继续,并且已有不少开发计划。预计在21世纪初期,再开发将延伸至东伦敦以外的郊区地区,到达泰晤士河下游的肯特郡和埃塞克斯郡。也就是利亚山谷开发计划和泰晤士河口计划。坐标:51°30′18″N 0°01′05″W / 51.50500°N 0.01806°W / 51.50500; -0.01806
相关
- 承启楼坐标:24°39′47″N 117°00′15″E / 24.66306°N 117.00417°E / 24.66306; 117.00417承启楼位于中国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相传建造中有感于老天相助又名天助楼,
- 天理教天理教是原属日本教派神道系统、后自立成教的日本新兴宗教之一。江户时代末,1838年由农妇中山美伎在日本大和国山边郡庄屋敷村(今奈良县天理市)创立,信仰父母神“天理王命”(てん
- 省辖市市徽台北市(俗字写作台北市;台湾话: Tâi-pak-chhī;客家话: Thòi-pet-sṳ)为中华民国台湾省1945年至1967年间下辖的省辖市。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日治时期隶属于台北州的台北市
- 约翰·克里斯朵夫《约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一部长篇小说,共10卷,1904年-1912年出版,从构思到出齐耗时20多年。1915年作者因这部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约翰
- 马丁·鲍曼马丁·鲍曼(Martin Bormann,1900年6月17日-1945年5月2日)是纳粹德国时期纳粹党党务中心的领导人,他的级别相当于当时德国的一个部长。他的弟弟阿尔伯特·鲍曼也是纳粹党的高级领
- 马拉提语马拉地语(मराठी Marāṭhī、Marathi language) 是印度的22种规定语言之一,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大约有 9 千万使用者。马拉地语有悠久的历史,据报可在8世纪的碑文中找到。马拉
- 肃顺肃顺(满语:ᡠᡴᡠᠨ ᠰᡠᡧᡡᠨ,穆麟德:Uksun Sušūn,太清:Uksun Suxvn;1816年11月26日-1861年9月),字雨亭,爱新觉罗氏,清朝宗室,镶蓝旗人,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
- 素媛《素媛》(韩语:소원,谚文拉丁文字转写:So-won)是2013年上映的一部韩国电影,由李濬益执导,薛景求、严智苑、李蕊担任主演。取材自2008年在韩国发生的真实案例。以儿童性暴力为题材,
- 内在活性效能(英语:efficacy),又称为内在活性(英语:Intrinsic activity,缩写IA)在药理学中指药物在受体上能产生的最大反应。这和药物与受体的结合亲和性不同,也和测量效价强度的EC50不同。19
- 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君士坦提乌斯二世(Flavius Iulius Constantius,317年8月7日-361年10月5日)是罗马帝国君士坦丁王朝皇帝(337年至361年),也是君士坦丁一世之子。君士坦丁一世在世时,于326年处死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