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要调音

✍ dations ◷ 2025-09-15 02:07:59 #次要调音

在语音学中,次要调音见于一个辅音的调音与多个简单辅音调音的组合相同时,这时其中至少一个音是近音。这种协同调音中,次要的调音就叫做“次要调音”。它并不“覆盖”或“吞没”主要调音辅音的音色,而是让后者带上次要调音辅音的色彩。Maledo (2011)将次要调音定义为叠加在主要调音辅音上的音色。

国际音标支持多种次要调音的写法:

调音有时难辨主次。例如龈腭音的调音,有时被视作是独立的单调音辅音,有时也可视作是龈后擦音的颚化,等同于

国际音标中描写次要调音最常见的写法是将次要调音辅音加在主要调音辅音后,并写成上标。例如⟨kʷ⟩中的w写在k后面。但这种写法有歧义,可以将其理解为的形式除阻,如⟨kˡ kⁿ⟩(以边音、鼻音除阻)。次要调音常会对周围的元音产生强烈影响,往往会有可察觉的差异。例如/akʷa/大概率不会原样实现为 ,可能更像甚至。因此唇化和颚化的IPA符号有段时期写在辅音底下(如写作⟨k̫⟩,写作⟨ƫ⟩),到现在仍有许多语音学家在用这种写法,而把⟨kʷ⟩、⟨tʲ⟩用于表示滑音。而国际音标标准中,类似的写法仅有软腭化/咽化一种(如暗L可写作⟨ɫ⟩),但软腭化本身就不多见,能被软腭化的辅音也屈指可数。也有上标表示滑音,下标表示次要调音的写法(如⟨tʲ⟩和⟨tⱼ⟩)。

国际音标中长盛不衰的传统是,任何符号都能写成上标,这表示其会使前面的“基音”带上它的色彩。例如,会是带有音质的。然而,这一特征不会被解释为次要调音。上标也用于表示辅音的成阻或除阻方式、元音的前后滑音、快速或较弱的音素等。这些音,具体来说有前鼻化()、前塞音()、塞擦音()、前擦塞音(),以及颤音、擦音、鼻音、边音方式的除阻()、日化元音()、双元音()。因此,⟨ˠ⟩可表示非软腭音的软腭化,也可表示软腭塞音以擦音除阻(⟨ɡˠ⟩)。元辅音混合的写法可以表示过渡:可以表示前接/b/时的/a/,可以表示后接/y/时的/f/。

国际音标扩展2015版自1989年以来第一次添加了上标字母,以塞音的为主。

相关

  • 食毛亚目见内文虱毛目(学名:Phthiraptera)是原虱目和食毛目的合称,通称虱或虱子(英语:louse)。全世界约有3,000种。虱寄生于人体、其他哺乳动物(除了单孔目和蝙蝠外)和鸟类的身上。以人类为宿
  • 性健康生殖健康(reproductive health)或是性健康(sexual health)是指在人生各阶段中的生殖过程、生殖机能以及生殖系统的健康,而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为疾病或虚弱之
  • Steve Coogan史蒂夫·库根(Stephen John "Steve" Coogan,,1965年10月14日-)是英国的一位演员、喜剧演员、作家和制作人。他的演艺生涯开始于1980年代 。
  • 罗贝托·玛丽亚·奥尔蒂斯海梅·杰拉尔多·罗贝托·马塞利诺·玛丽亚·奥尔蒂斯·利萨尔迪(Jaime Gerardo Roberto Marcelino María Ortiz Lizardi,1886年9月24日-1942年7月15日),阿根廷总统(1938-1942)
  • 保罗·尼尔保罗·尼尔(德语:Paolo Knill,1932年6月11日-2020年9月13日),瑞士科学家、艺术家和治疗师,美国莱斯利大学(英语:Lesley University)荣誉教授,协助建立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研究课程。1953年
  • 德西·鲍特瑟德西·鲍特瑟(Desiré Delano "Dési" Bouterse,荷兰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Alternative","TITUS Cyberbit Basic","Arial Unicode MS","IPAPANNEW","Ch
  • 布格尔伯格 或者 布格尔(Burger)可以指:
  • A·J·巴克利A·J·巴克利(Alan John "A. J." Buckley,1978年2月9日-)是一位爱尔兰出生的加拿大演员。巴克利出生在都柏林,在6岁时移居加拿大。他曾客串出演过X档案等电视剧。
  • 郭奕 (三国)郭奕,字伯益,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官员,为郭嘉之子。郭嘉死后,曹操将郭奕带到自己府上,郭奕后来被任为太子文学,也和父亲郭嘉一样早死。在整个曹魏时期,郭奕和其父一样以博学闻名,王昶在《诫子书》也同样赞赏他才华,同时也评价他“心胸不够宽阔,好恶过于分明”,不希望儿子仿效他。
  • 预测编码 (神经心理学)预测编码(英语:Predictive coding )也称为预测处理,是一种大脑功能理论,该理论认为大脑会不断地产生并更新环境的心理模型,预测感觉输入,并与实际感觉输入比较,产生预测误差,进而将这种误差用于更新和修正心理模型。 预测编码理论最早可追溯至1860年亥姆霍兹提出的无意识推论(英语:Unconscious inference)。 无意识推论的想法指的是,人脑会对收到的视觉资讯作出解释,让场景变得得以理解。举例来说,如果在视野中的某个事物比另一个对象来得小,那么大脑就会利用这些资讯作为物体深度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