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净观

✍ dations ◷ 2025-11-19 12:26:03 #佛教术语,小乘佛教,佛教修行法门

不净观(梵语:a-śubhā-smrti,巴利语:asubhānupassin),另译不净想,又称不净业处,厌作意(巴利语:Paṭikkūla-manasikāra)或厌恶作意,佛教术语,为一种修行禅定的调心方法。他们会借由观想人类身体的组成,以及人体在过世之后,成为尸体,并逐渐毁败的过程,被认为是对治欲界贪欲特别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五停心观之一。

在梵文中,śubhā为洁净或美好之意,加上否定词头a-,形成aśubhā,意为不洁净、不美好,含有厌恶之意。以不净的身体作为观想对象,在心中以意念形成影像(想),将思想集中于这个影像之上(系念),进行禅修,以进入三摩地中,这种修行法称为不净观。在不净观的过程里,需要产生厌恶的心理(作意),以对治对于身体的贪欲,所以这种修行法,又被称为厌作意,或厌恶作意。

不净观并不是由佛教发明,而是源于印度沙门传统。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教授了许多种不同的禅修方法,不净观是其中之一,被认为特别可以对治五盖中的贪欲,也有助于七觉分的修行。僧团中因修行不净观,产生了不良影响,造成自杀等事件,释迦牟尼改而教授了安那般那念,并于不杀生戒中禁止自杀、劝死、赞死。

不净观仍然受到僧团的重视,被认为是二甘露门之一,也被列入五停心观。有鉴于其缺点,对于修行不净观的方法,也作了修正,如先修行安那般那念,再修行不净观;界分别观也采用相同的观想方式,但不强调厌恶作意;在白骨观中,最后阶段,由不净观转为净观。

不净观属于四念处中的身念处,又可分成观察自身(身至念),以及观察死亡过程(墓园九观)两者。由墓园九观,又发展出白骨观。

据《俱舍论》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十九等载,修此禅观以对治贪爱色身及欲界男女欲贪为目的。方法是在禅定中观想自身与他身污秽不净:

如同以意念进行人体解剖,修行者以组成自己身体的器官、体液、填充物等为观想对象。根据经典,区分为《南传大藏经》的三十一物,汉传《杂阿含经》及《中阿含经》的三十二物,以及《大般若经》及《大毗婆沙论》的三十六物。汉传佛教所传,主要为观三十六物,南传佛教的传承则为三十二身份。

在墓园、森林或街道,观察尸体的腐败与分解过程。在禅修时,忆想起尸体的影像,以此进行禅修。

观想从精卵结合开始,身体的发育过程。

《禅秘要法经》里有许多不净观的观想方式。

相关

  • 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Geranylgeranyl pyrophosphate,简称GGPP),又名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是生物体在透过HMG-CoA还原酶途径来生产萜烯类化合物(terpenes)和类萜化合物(terpenoids)
  • 幻想交响曲幻想交响曲(法语:Symphonie fantastique,作品14/H48)乃埃克托·柏辽兹于1830年间所作的交响曲作品。习惯上被认知的名称事实上是作品的副标题。柏辽兹为作品所起的正式名称为:“
  • 瓦特福沃特福德 (英语:Waterford、爱尔兰语:Port Láirge;古诺斯语:Veðrafjǫrðr“公羊峡湾”或“大风的峡湾”;爱尔兰语:Port Láirge“多山的海岸”)是爱尔兰东南部的一座城市。位于舒
  • 色素失调症色素失调症是一种遗传病,其会导致外胚层发育异常,引起皮肤色素受干扰,使皮肤表面出现螺旋样等图案。此遗传病的发生率约为4万分之1。遗传方面,其遗传方式为X染色体性联显性遗传
  • 1403年重要事件及趋势重要人物
  • 703年前9世纪 | 前8世纪 | 前7世纪前720年代 前710年代 | 前700年代 | 前690年代 前680年代前708年 前707年 前706年 前705年 前704年 | 前703年 | 前702年 前701年 前700年 前
  • 万国禁烟会万国禁烟会是国际上第一次禁毒会议,于1909年2月1日至2月26日在上海召开。它促成了首部国际禁毒公约——1912年《海牙鸦片公约》的缔结。会议在上海外滩汇中饭店召开,有来自中
  • 舟山舟山市(吴语拼音: Cieusae Z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其行政区域范围为整个舟山群岛。市境西北隔杭州湾与上海市、嘉兴市相望,西南隔海与宁波市相
  • 静坐静坐示威,是示威的一种,以非暴力方式,著名于甘地,以后的示威者多模仿之。当年,甘地静坐示威世人关注,国际传媒走访报导,不过后世人未必有甘地如此知名度,静坐示威未必有人理会。静坐
  • 声闻声闻(巴利文:Sāvaka;梵文:Śrāvaka),佛教术语,是以佛陀为师,遵从佛陀的言传身教,持戒修行证得沙门果的人。原意是倾听者,或更广义地解释为“信徒”。根据巴利圣典《中部·基多山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