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净观

✍ dations ◷ 2025-04-26 23:10:44 #佛教术语,小乘佛教,佛教修行法门

不净观(梵语:a-śubhā-smrti,巴利语:asubhānupassin),另译不净想,又称不净业处,厌作意(巴利语:Paṭikkūla-manasikāra)或厌恶作意,佛教术语,为一种修行禅定的调心方法。他们会借由观想人类身体的组成,以及人体在过世之后,成为尸体,并逐渐毁败的过程,被认为是对治欲界贪欲特别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五停心观之一。

在梵文中,śubhā为洁净或美好之意,加上否定词头a-,形成aśubhā,意为不洁净、不美好,含有厌恶之意。以不净的身体作为观想对象,在心中以意念形成影像(想),将思想集中于这个影像之上(系念),进行禅修,以进入三摩地中,这种修行法称为不净观。在不净观的过程里,需要产生厌恶的心理(作意),以对治对于身体的贪欲,所以这种修行法,又被称为厌作意,或厌恶作意。

不净观并不是由佛教发明,而是源于印度沙门传统。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教授了许多种不同的禅修方法,不净观是其中之一,被认为特别可以对治五盖中的贪欲,也有助于七觉分的修行。僧团中因修行不净观,产生了不良影响,造成自杀等事件,释迦牟尼改而教授了安那般那念,并于不杀生戒中禁止自杀、劝死、赞死。

不净观仍然受到僧团的重视,被认为是二甘露门之一,也被列入五停心观。有鉴于其缺点,对于修行不净观的方法,也作了修正,如先修行安那般那念,再修行不净观;界分别观也采用相同的观想方式,但不强调厌恶作意;在白骨观中,最后阶段,由不净观转为净观。

不净观属于四念处中的身念处,又可分成观察自身(身至念),以及观察死亡过程(墓园九观)两者。由墓园九观,又发展出白骨观。

据《俱舍论》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十九等载,修此禅观以对治贪爱色身及欲界男女欲贪为目的。方法是在禅定中观想自身与他身污秽不净:

如同以意念进行人体解剖,修行者以组成自己身体的器官、体液、填充物等为观想对象。根据经典,区分为《南传大藏经》的三十一物,汉传《杂阿含经》及《中阿含经》的三十二物,以及《大般若经》及《大毗婆沙论》的三十六物。汉传佛教所传,主要为观三十六物,南传佛教的传承则为三十二身份。

在墓园、森林或街道,观察尸体的腐败与分解过程。在禅修时,忆想起尸体的影像,以此进行禅修。

观想从精卵结合开始,身体的发育过程。

《禅秘要法经》里有许多不净观的观想方式。

相关

  • 先天性免疫先天免疫系统(英语:Innate immunity)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非专一性防御,包括一系列的细胞及相关机制,可以以非特异性的方式抵御外来感染。先天免疫系统的细胞会非特异
  • 己酸己酸是六个碳的直链羧酸,分子式为C5H11COOH,由己烷衍生出来。它是无色油状液体,带有类似羊的气味。己酸是脂肪酸,自然发现于动物脂肪及油中,是造成腐烂银杏肉质种子外皮难闻气味
  • 后土后土是中国神灵地祇(泛指所有大地上的自然神)的代表,统辖所有土地,类似西方神话的大地之母盖亚,后土下辖神州地祇、社稷、国社、山神、城隍、土地神等各级大地之神;后土尊称为承天
  • 髡残髡残(1612年-约1671年),俗姓刘,字石谿、介丘,号白秃,自称残道人,湖南武陵(今湖南常德)移居金陵(今南京)。明末清初画家。万历四十年四月初八出生,自幼喜画,明末起兵抗清,明亡后出家为僧,43岁
  • 滤嘴香烟过滤嘴用于减少吸烟时入口的烟雾、焦油和燃烧时产生的悬浮粒子,但是无法降低其健康危害。滤嘴也减少烟雾的刺激性,并避免吸烟者吸入烟叶。1925年,鲍里斯·阿维阿斯在英国邦
  • 南极大陆野鸟在南极洲,只有少数的鸟类(约50种) 能适应沿岸极地气候的生活。其中,南极磷虾大概是南极生物地理区中的关键物种,是该地大部分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数个南冰洋群岛,包含南乔治亚
  • 庆州庆州市(韩语:경주시/慶州市 Gyeongju si)是大韩民国庆尚北道的市。古代新罗王国首都金城在此地。庆尚道中的“庆”即出于本市。现在是韩国主要观光城市。石窟庵与佛国寺和庆州
  • 自由基加成自由基加成是在有机化学中涉及自由基的加成反应 。自由基加成可能是由二个自由基反应,也可能是一个自由基和非自由基反应。以下是自由基加成反应的基本步骤(也称为作为自由基
  • 桃园市市区公车桃园市市区公车,主管机关为桃园市政府交通局。桃园、中坜两地,在1970年代发展迅速、人口激增,并相后于1967年中坜镇改制为县辖市(台湾于战后第2个从乡镇改制为县辖市的乡镇,仅次
  • 西瓦鹿西瓦鹿(学名:),又名湿婆兽,是长颈鹿科已灭绝的一属,分布在非洲至南亚。其下于非洲发现的曾一度被分类在属中。的化石发现于喜马拉雅山脉山麓地带地质年代约西元一百万年前的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