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泰南(德语:Dominik Stener,1916年-2002年3月),瑞士出身,白冷外方传教会神父,长年在台湾台东县成功镇、长滨乡传教,并成立花东地区第一个储蓄互助社,帮助当地阿美族养成储蓄习惯。
1916年,史泰南生于瑞士,二十七岁受封为神父,三年后派往中国大陆传教四年,又转至美国、日本等地九年后,至台湾台东县大武乡大溪天主堂三年多。
史泰南来成功镇后,负责白桑安、仅那鹿角、宁埔、胆曼、宜湾等部落传教。1963年,他刚到宜湾部落传教时,就穿着阿美族服装上台主持弥撒,让现场包含白冷会的传教士、修女的全场民众瞠目结舌。对当地人来说,此位神父总一脸胡须、嘴角悬著一个大烟斗、用“天主保佑”当问候语,孩童还喜欢拉他的胡须。他宿舍没有电器品、出门总走路,平日就在教会旁的菜园种菜。他会教原住民种菜,省去向汉人买菜的支出。
曾与史泰南一起把《圣经》用罗马拼音翻译成阿美族语的黄贵潮回忆,史神父会尝试融入原住民文化,与村民唱歌、跳舞、喝酒、抽烟,也因神父的态度,使宜湾部落的阿美族舞蹈、歌谣、服饰都是花东海岸沿线各部落中最传统、也是发展性最丰富的。史神父也突破宗教禁忌,协助村落恢复举办丰年祭。
当时宜湾天主堂建筑常受台风影响传教,面临庞大的财务压力,原住民信徒经济拮据,于是他就依靠在瑞士、新西兰的两位弟弟、还有三个姐妹出资修复,其他七处天主堂也是他亲友慷慨捐款完成改建。
史泰南也是首位将储蓄互助观念带到花东海岸原住民部落的神父。曾和他一同推广储蓄互助社观念的赖春水回忆,1960年代,互助社观念正在台湾西部推动,史神父想把这套制度带到部落时,却面临当时的原住没有储蓄习惯的困难,于是挑选了几位与教会互动较密切的部落知识分子,带队到其他地方参观别人成功的案例。
1965年,耶稣会选派神父汪德明、杜华及教友牟文熙、吴秋霖等四人,参加亚洲社会经济生活协会在曼谷举办的社会行动领导者研讨会,使台湾首度接触储蓄互助社运动。1967年,史神父选派阿美族原住徐进平、赖春水两人到台中参加互助社专业讲习,回来后再广为鼓吹而于台东各地天主堂成立互助会。史泰南成立花东第一个储蓄互助社,并将薪饷投入互助社。为达到高存款率目标,由干部都划分责任区,鼓励社员定存,每回社员大会表扬绩优存款社员,教育族人储蓄互助观念。此举是让原住民有急需不必担保即可借贷,免除受高利贷剥削。像位在长滨乡宁浦村濒临太平洋的胆曼社区,无富饶的土地可供耕作,当地阿美族人大都讨海捕鱼维生,生活穷困,在1968年成立导明储蓄互助社后,又逢1970到1980年代西部台湾建筑业蓬勃,村民改从事建筑,钱存在此,至1992年总资产突破1亿。
史泰南到晚年时都还是洗冷水澡,却很少去医院,直到2001年5月返回瑞士老家医治旧伤,9月回成功镇宜湾部落。2003年3月,他因急性心肌梗塞辞世,在28日告别式上,宜湾部落原住民悲恸地围绕在身旁紧握其手、抚面哀戚。他在宜湾天主堂的坟墓,同年被镇公所列为旅游景点。胆曼居民黄瑞玲除缅怀史泰南对于储蓄的贡献外,还形容神父就如软熟的柿子自然落土,长眠于一生耕耘的土地上,与村民没有距离的共住一起。
至2005年,史神父当初成立的导明储蓄互助社,至总资产已超过新台币3亿元,无呆账、负债,居原住民储蓄互助社第一,社员1228人,每户以储蓄为20万元上下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