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娅·路易莎·布里科(Antonia Louisa Brico,1902年6月26日-1989年8月3日),美国荷兰裔指挥家。
布里科出生于荷兰鹿特丹,从小被亲生父亲遗弃,两岁时被收养。养父母给她改名为威廉明娜·沃尔特赫斯(Wilhelmina Wolthuis),1908年全家移民美国,定居加州。10岁时,作为治疗咬甲癖的方法,在医生推荐下开始学习钢琴。1919年在奥克兰高中毕业时,布里科已经是一名优秀的钢琴家,也有了指挥的经验。1923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校时兼职旧金山歌剧院(英语:San Francisco Opera)指挥保罗·施泰因多夫(德语:Paul Steindorff)的助理。毕业后,布里科继续学习钢琴,曾师从波兰钢琴家齐格蒙特·斯托约夫斯基(波兰语:Zygmunt Stojowski)。
1927年至1929年,布里科就读柏林国立音乐学院,是首位在该校获得指挥专业学位的美国人。在此期间,她被汉堡爱乐乐团(德语:Philharmonisches Staatsorchester Hamburg)指挥卡尔·穆克(Karl Muck)收为学生,1928年曾作为声乐指导在拜罗伊特音乐节工作。1930年2月,布里科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首次登台指挥,之后客座指挥了洛杉矶爱乐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汉堡爱乐乐团等团体,1932年回到美国纽约。
1933年,布里科与音乐家交响乐团(Musicians' Symphony Orchestra)合作,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出两次,广受好评。但第三次演出被迫取消,原因是男中音约翰·查尔斯·托马斯(英语:John Charles Thomas)以女性指挥家会转移观众注意力为由,拒绝参演。1934年,布里科成立了全由女性乐手组成的女子交响乐团(Women's Symphony Orchestra),后来加入了部分男性乐手,1939年改名为布里科交响乐团(Brico Symphony Orchestra),但是该乐队运营了一年便告终止。1938年7月,布里科成为首个指挥纽约爱乐的女性,同年归化为美国籍。1939年,她受邀在纽约世界博览会上指挥演出。
然而,小有成就的布里科未能在纽约谋得一份乐队指挥职务,于是1942年移居丹佛市,做了一名钢琴教师。1945年她求职丹佛市立管弦乐团(Denver Civic Orchestra),也未能成功。随后布里科前往欧洲巡演,曾受阿德里安·博尔特(英语:Adrian Boult)邀请指挥伦敦爱乐乐团,受让·西贝柳斯之邀指挥赫尔辛基爱乐乐团。
1947年至1981年间,布里科指挥了业余乐手为主的丹佛商人管弦乐团(Denver Businessmen's Orchestra),1967年该团改名为布里科交响乐团(Brico Symphony,丹佛爱乐乐团(英语:Denver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的前身)。这是她职业生涯中唯一的常任指挥职位,在50和60年代默默无闻。1974年上映的讲述布里科经历的纪录片《安东尼娅:女人的肖像(英语:Antonia: A Portrait of the Woman)》让布里科重获关注,该片制作人之一是布里科的钢琴学生、民谣歌手朱迪·柯林斯,1975年获得了奥斯卡奖提名。由于这部纪录片,布里科重新获得了许多客座演出机会,包括和许多著名交响乐团的合作。1981年后,布里科结束了指挥事业,专职教授钢琴。1989年逝世于丹佛一家养老院,安葬在利特尔顿。
荷兰导演玛丽亚·彼得斯(荷兰语:Maria Peters)的《指挥家(荷兰语:De Dirigent (2018))》是讲述布里科职业生涯早期经历的一部电影,于2018年上映。